编辑推荐 感受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朝代为序,尽选名家」 清代汇刻丛帖,法帖中的巨制 精选名家名帖,一览书法之美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对书法非常喜爱,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一三希堂一,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名,《三希堂法贴》正是乾隆皇帝命朝臣所编刻的法帖巨制。《三希堂法贴》收藏魏、晋至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书法真迹。 《三希堂法帖》优中选优,精选了《三希堂法帖》中著名书法家的著名作品,可以让读者在较少的时间内感悟到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官员、书法家。擅诗文,同杭世骏、陈兆嵛等六人结“月课诗社”。 二十七岁,从院长万(太史)经读书敷文书院。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雍正八年(1730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旋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雍正十二年(1734年)选入上书房。 [1] 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迁户部侍郎。建议八旗应行边屯,停止募补绿营,以补国用。乾隆十年(1745年)擢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调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调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调署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东阁大学士,寻卒,谥文庄。 目 录 清乾隆皇帝弘历特谕 魏 钟繇 荐季直表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游目帖 一谢帖 王献之 中秋帖 王珣 伯远帖 梁 武帝异趣帖 唐 欧阳询 卜商帖 张翰帖 褚遂良 倪宽赞 临兰亭序 冯承素 临兰亭序 颜真卿 自书告身 江外帖 孙虔礼 书谱卷上 怀素 论书帖 柳公权 蒙诏帖 五代 杨凝式夏热帖 韭花帖 宋 徽宗 敕蔡行 范仲淹 道服赞 欧阳修 与元珍帖 蔡襄 笔精帖 谢郎帖 司马光 与太师帖 苏 洵与提举书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赤壁赋 武昌西山诗帖 苏辙 与定国帖 黄庭坚 洛阳雨霁诗 花气诗 松风阁诗 米芾 将之苕溪诗帖 与临邛使君帖 淡墨诗帖 天马赋 陆游 拜违帖 朱熹 与彦修帖 元 赵孟频 太平兴国禅寺碑 归去来辞 管道升 与中峰帖 康里巎巎 渔父辞 饶介 送孟东野序 鲜于枢 襄阳歌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文征明 与希古书帖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往事越千年,岁月留墨痕。在世上众多艺术中,书法是中国汉字独有的一门艺术,早就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至高无上的皇帝都对书法喜爱备至,有的至死也不离其身。唐太宗就曾以“王羲之兰亭序列葬,号天下书”;宋徽宗更是自创了瘦金书体,留名后世。清乾隆皇帝也酷爱书法,在他读书的暖阁内就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观赏、品读和研习,后以此命名此阁为“三希堂”。 1747年,乾隆皇帝敕令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朝臣择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之精要编次,并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全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该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三希堂法帖》是中国古代规模、集历代法书成就之大成的一部大型书法丛帖,它收录了从魏晋至明末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另有大量题跋、‘印章。《三希堂法帖》不仅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书法真迹。 本书是根据乾隆初拓、御墨锦裱本影印,选其精华出版。需要说明的是,所选《敕蔡行》在刻帖时被归入宋太宗名下,后世则多认为它是宋徽宗作品。对此,本书将保留原帖抬头字迹,而在目录等编辑文字中予以更正,敬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