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中国书法常识:中国书法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 潘伯鹰 著,斯坦威 出品
出版日期 2019-01-01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号
(13位)
9787505745483
ISBN号
(10位)
7505745484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21.9
约合(US$) 17.3
[ 内容简介 ]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国共和谈时,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对文学颇有造诣,曾著小说多种,后潜心于诗词及书法。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积极追崇者之一。
  
  卷上
  一 “书画同源”与笔法 / 001
  二 正确的执笔 / 017
  三 如何用笔 / 023
  四 从结字和用笔入门 / 031
  五 如何临习 / 041
  六 途径示范 / 053
  七 笔墨纸砚 / 079
  八 参考书举例 / 091
  卷下
  一 欣赏 / 099
  二 隶书的重要作用 / 109
  三 晋后书派鸟瞰 / 113
  四 二王 / 125
  五 虞欧褚薛 / 135
  六 李孙张素 / 147
  七 颜柳 / 155
  八 杨凝式与李建中 / 163
  九 苏黄米蔡 / 171
  十 赵孟頫 / 183
  十一 明清书势 / 191
  附录  书论拾零
  一 执笔有法否 / 203
  二 硬笔呢 软笔呢 / 207
  三 论长锋羊毫 / 211
  四 不必多藏好笔 / 215
  五 再谈笔与书法的关系 / 219
  六 墨 趣 / 223
  七 涨 墨 / 227
  八 说笔墨交融 / 231
  九 砚 / 235
  十 说不似之似 / 239
  十一 博与约 / 243
  十二 成 家 / 247
  十三 兰亭趣味 / 251
  十四 试论欧书 / 255
  十五 褚书何以能继右军 / 271
  十六 颜真卿书法简说 / 275
  十七 《云峰山寺》与《瘗鹤铭》 / 289
  十八 草书惹是非吗 / 293
  十九 吴昌硕的书法 / 297
  二十 书家与善书者 / 307
  
  绪 论
  
  
  
  
  
  
  多年以前,有许多喜欢研求书法的朋友嘱咐我写一本如何学习书法的书。我也想动笔试写,不过,屡次提起笔来,又 放下了。放下笔的理由,却不一定是由于自己的不努力,而 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写字的事,是一件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 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 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 字不是“谈”得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 起笔学一张古法帖。当然,不谈就写,往往写到弯路上去。 但只要人有志用功,久久不懈,走几段弯路是不可避免,也 无须避免的,因为弯路之中也给我们很多教训,甚至引我们 另开奇境。
  第二,第二,自古及今爱谈书法的多半都不是流书家。 例如清朝的包世臣几乎是一位谈书法的专家。他著了一部《艺 舟双楫》的大书。后来又出来一位康有为,说得更多。他们 的书在近代一般人中发生了极大影响。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越是关于教初学的书,越需要谨慎正确。所以我不敢写,为的是自己所知甚少,怕的是万一有错。
  第三,中国谈书法的书,古往今来真也不少,有韵的,无韵的;分章节的, 不分章节的;长的,短的;冒上王羲之、颜真卿的名字的,和负责用自己姓 名的数也数不清。这许多书,从古到今流传不已,各立一说,各自都说真传, 如若要想将正确的书法原理建立起来,必须先将历代相传的千奇百怪的说法 加以排比考核和扬弃。这样,才可以将千古以来关于书法上神秘的、玄学的、 依托的、“强不知以为知”的一切不可靠的言语摧陷廓清。但,谈何容易? 这一大堆古代论书法的书籍,其中荒谬的固然不少,精华却也所在皆是。要 考证,要选择,岂是短时期、少数人所能奏效?这一层先办不到,谈起书法来, 总觉得碍手碍脚。所以还是不写的妥当。
  但是有很多朋友仍责备我这种踟蹰不动的办法。他们以为谈是不妨的。 当然,决不是说写字的事只要谈而不须写,写是一定要写,但如何写,必须 先谈。因为这样,使得有志写的人,免得走许多弯路。与其从弯路中明白了, 再回头走直路,不如一动就走直路。至于错误呢,无论什么专家,谈什么问题, 不能说一些小小错误都没有。有了,大家批评,错误就改正了。若是怕 出错而不谈,那就根本又错了。
  他们又根据写字需要实践的条件来鼓励我。他们说:“纵然你自己以为 知道得很少,但你在这里面也磨了四五十年的光阴,好好歹歹谈些甜酸苦辣, 也叫有志书法的青年同志们知道何处是直路。他们因此将你所已走过的弯路 避开,一直向前跑去,岂不是一件大快事?”并且书法在中国的艺术上,是 有民族形式的一种。在现代发扬民族优良艺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时代,更有研究提倡的必要。更有一层重要之处,那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还有不少人是用毛笔写字。单就这一点人民用毛笔的群众性说来,也应该切实研究。 因此试写这一本小书。在写以前,先定了如下的几层意思:
  为了使得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看懂,文字力求简明,因此将一切引 经据典的反复考证的理论都避免了。这里所说的话,只是一些经过了辩驳引 证的结论。当然这所谓的结论只是我个人所信为是正确的。至于何以得到这 些结论,何以相信其正确,如若细说,就不知要占去多少篇幅,反而使读者 觉得头绪纷繁。因此在这本小书里不细谈了。
  为了使得学习书法的人直接能够实践,这里注重简单地说明正确的执笔 方法。关于历来的许多执笔方法,古今典籍,力避多征引,也不多辩驳。希 望读者照这方法,诚实力行,久久自明其妙。这里虽然也说一些何以要用这 方法的道理,不过单靠文字仍是不能十分有用。读者必须照这方法,实行, 实行,后还是实行,才能逐渐认识清楚。更希望读者不要看它简单而加以 轻视。往往一切复杂的学问原则都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原则,却是 多少人辛苦积累得来的。书法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也不例外。
  为了使得学习的人能够从实用方面,先立下根基,这里所谈范围力求其小。 这里所注重的,大体上只限于楷书及行草书。读者须知书法范围异常广大,从行草楷书上溯还有篆隶,这是关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源流方面的问题, 包含极多,当然要略为谈及,虽然不能太繁。即以行草楷三体而论,其中也 千门万户。这本小书势不能一一列举。学习的人胸襟务须开阔,目光务须远大,万不要以此一知半解,就以为书法原来不过如此。希望学习的人由此“积跬步以行万里”。因为书法的体格尽管千差万别各个不同,但用笔的原则却是一致的。学习的人掌握了这方法,上下千古地自去求索论证,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
  前文所说的摧陷廓清的工作,虽然在这本书中尚不能动手,但却决不再 添造模糊影响的材料。这里所谈的都是可以了解的。这些言语都是老老实实 从自己的实验里,和师友的印证里抽出来的。浅显尽管浅显,却都是可以实行的。但是,艺术上的造诣,好像游山一样,只有游得愈远而愈高的人,才在心目中,自然深刻地领会到那些高远的境界究竟是些什么。这种领会是有 程度的,逐渐增加的。程度不到,固然不能了解;即使到了,如若不善形容, 也未能说出其中几分之几。涉于这一层的,言传较难。世间往往疏忽地名之 曰“神秘”,实际上神秘并不存在。这本小书不计划谈到这样高远的境地,并且,也许著者的程度根本还不能到此境地,所以也不多谈了。
  为了使读者在书法的方法上,即手写方面,得有认识,所以写部分 卷上。为了使读者在书法的欣赏上,即目观方面,得有认识,所以写第二部 分卷下。实际上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
  以上是这本小书的一个轮廓。
  
  永字八法
  
  称之为“研精八法”,就是由此而来的。这“八法”所说的笔画,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现在分析顺序排列于后:
  (1)丶 起笔的点名叫“侧”。
  (2)亠 次笔的横名叫“勒”。
  (3) 三笔的直名叫“努”。
  (4) 四笔的钩名叫“趯”。
  (5) 五笔左边向上挑名叫“策”。
  (6) 六笔左边向下撇名叫“掠”。
  (7) 七笔右边上面向下劈名叫“啄”。
  (8)永 八笔右边下面向下捺名叫“磔”。 我们若是仔细严格再分,当然还可以找出这“八法”的不完备性。譬如说所谓“趯”的钩,是向左钩的。但另一种钩,却是向右钩,例如“戈”字。 所以这一种右钩是出了格的,因之有些人对这种右钩就叫它作“戈”。古代 相传虞世南的“戈法”是特别有名的。再如所谓“磔”的捺,在永字中取势 是很倾斜的。但另一种捺如“之”字就是很平的。这一种平的捺,严格说和“磔”不同,也可以说是出了格的。因之就有人对这种平捺叫作“波”。前人曾经说“右送之波皆名磔”,又说:“发波之法,循古无踪。原其用笔, 磔法为径。”这都说明了其中多少有些不同。再如“包”字上下的两个大转弯, 也可说是出了格。再如“?”字的“绞丝旁”也可以说是出了格的。
  但是向右的钩还是向左的钩的方法,只是方向不同。平的“波”和倾斜 的“磔”,更只是程度的不同,而不是方法的有异。“包”字的大转弯,不 过是永字第二笔和第三笔的联合。“ ”字的“绞丝旁”不过是永字第七笔 和第八笔的联合并加缩短。若是能够这样变通灵活地去体会,那么,除了 “永”字之外,的确再没有一个字能像它这样包括齐备的了。所以我们还是 必须沿用这永字八法。
  从永字八法中,知道中国字的组织成分不过是这八种笔法,我们才能掌 握这个关键,用来制驭一切千变万化的中国字;我们谈笔法才有要点,我们 学习才有路径。
  总之,我们必须在观念上确定了书画同源的认识;在笔法上掌握了八法 的要点。这就是书法必须讲究点画的道理,是书法的基础所在。至于如何才 可以将点画写好,后面再谈。
  谈到此地,或者有人会问:“既然说了书画同源,接触到中国文字的嬗 变,何以不谈一些中国文字的历史呢?”我将回答:“这是由于受本书体例 和范围所限制的缘故。”中国文字如何发生,如何嬗变,是中国文字学上的 问题,应该由文字学家去叙述讨论,而不宜由这样一本谈如何写字的小书去 谈。但是本书的范围虽不是与中国文字学的范围悉同,却是涉及中国文字学 的边界了。为了学写字的人参考的方便,在本章稍为谈及也是有益的。自然, 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仍须去作中国文字学的专门探讨。
  研究中国文字,不外是从三方面下手:一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二是研究文字的声音,三是研究文字的意义。这里所应该注意的是,研究文字乃是文 字发达以后很久的事。由于汉族历史的悠久,所以即使是研究文字的事,远 较文字发生为晚,但要追溯渊源已经不易。因此,究竟中国文字的研究始于 何时,至今尚不能有明确一定的论证。根据各种材料以及各文字学家的说法,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文字研究的开始不晚于东周。由于战国时代的文字纷乱, 所以在战国时研究文字就更显必要而更发展一步了。研究中国文字的人把所 能看到的早的直至此一时期的文字统名之曰“古文”,有的也笼统名之曰 “大篆”。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战国的文字纷乱局面到此也才有条件得到统一。一 面由于文字本身演化的趋势,一面又有统一的政治大力的督促,于是中国的 文字变为“小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是这里面有力的人。他们作的
  《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字书便是推行小篆的工具。
  
  《博学篇》小篆
  
  汉朝的司马相如、张敞、杜林、扬雄、刘歆皆是文字学的好手。在此时 又发生了“古文”“今文”的问题,文字的研究愈加复杂化。同时,由于文字本身写法的演变,“隶书”也从秦初渐渐发展起来了。
  
  秦隶
  
  到了汉和帝、安帝(89—125)之间出了一部名叫《说文》的书,才为中国文字学立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这是许慎著作的。他将以前的材料整理研 寻,求出了法则,立出了系统,将文字分为“五百四十部”。他的书成为中国 文字学上的不朽经典,无论赞成它或反对它的人都无法废弃这部大书。
  
  《说文解字》
  
  在这以后,直至晋朝文字的研究大为发达。六朝时政治局面既不稳定, 文字也极纷乱,这种研究便趋于退潮的景象。这种景象经过隋朝到唐朝,政治又趋统一强盛,文字学又见复兴。但这次复兴的成功是在“字样”上。唐 开元间出了一部《开元字样》。这是一部规定楷字应该怎样写的书。自此 为始,中国的楷书方在大体上凝固成为一种通行统一的书体,一直到现在还 在应用。当然,在“字样”以前,初唐楷体已渐统一,欧褚诸碑即可证明。 但由于“字样”的确定,使这一趋势,愈臻迅速进行。故“字样”是总结而 又提高的关键。因为在篆书时代中,简易的便成了隶书。汉朝隶书成了正式 的通行字体而代替了篆书。渐渐隶书又整齐简化起来,方成为楷书。因此今 日通行的楷书又有“今隶”之名(准此而谈,也不妨叫隶书为“汉楷”了)。 而其推动和形成的原动力有赖于这部“字样”,所以这是一件大事。我们试想想,楷书已经通行一千两百多年了!
  
  初唐楷体 汉隶
  
  到了赵宋时,“金石学”很发达。这在文字学的研究上又开拓了一些道路。元朝时代短。明朝人可以说简直不曾过问文字学。虽然赵宧光作过一些 说文功夫,但后来的顾炎武加以批判了。
  清朝是文字学发达的时期。但是清朝人恰好和明朝人走了两。因为清朝学者推崇许慎至于极点,偏胜之极便囿于《说 文》的范围,甚至替《说文》处处设法曲说回护。 这种小天地中的偏向一直到清末,方开始大大扭转过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帝国主义者联合大举侵入中国的一年,这是一件大事。就在这前 一年殷墟甲骨发现,这又是一件大事。原来北京 的药店里卖出作为药材用的龟版,被吃药的疟疾 病人和他的朋友发现了那上面有字,那便是殷墟 甲骨的初与学人相见!这两人便是王懿荣和刘鹗。 刘鹗那时正住在王懿荣的家里。他们从药店追究 起根源来,方开启了甲骨研究的道路。本来在此以前古代钟鼎以及古钵、泥封、货布、陶器之类刻在龟壳上的甲骨文
  出土日多,著书人本已逐渐扩大了研究的范围。自甲骨发现,愈是开拓了境界,推前了时代,成为一大新兴的学问。继刘王之后的,有孙诒让、罗振玉、 王国维、郭沫若等人,使得搜辑、排比、印行和研究的风气大为盛行。
  以上是关于研究中国文字学的极挂漏的叙述。平心论之,自许慎以来, 直至现在,方有了推广和修正许氏学说的有利条件。文字学的前途将继此而 见其广大和精密的发展。清朝“说文派”的学者虽嫌偏囿,但起废复兴的功劳很大。
  研究方面的情况既然如此,并且前文已经说到追溯文字学的研究始于何 时,大为不易;若再进一步追溯中国文字的起源,则时代愈推向远古,确证 愈少,愈难悬断了。因此,如若斩钉截铁、极具体地说出起源的年月来,至 少在现时尚无此可能。我们只能谨慎地大体上说出一些近似的推测的言语。
  中国文字,和其他民族文字一样,总是发源于语言的。语言又发源于声 音。在人类还未进化到有文字的时候,却早已会发声,会简单的语言了。在 此同时,人类便已能画简单的画。这些简单的画,逐渐进步而为文字。这样 推测起来,以中国而言,文字的起源应该比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古文字的材 料的时代还要早得多。中国现在所能见到的,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字。但甲 骨文字多是占卜一类的。这一类的文字当然不足以概括殷代所有的文字,并 且甲骨中极少数也已有了并非占卜文字的,例如“宰丰骨”记的是田猎赏赉 之事。可见甲骨中必有记载了其他事物的,不过未被发现而已。更可推知除 甲骨以外,如玉如帛,及其他和更早的材料,必尚有许多,未传下来,因为 我们无从征考。由于甲骨书写和嵌刻的精巧,以及文字的成熟,则在此前必 更有早期的文字。我们中国的可记载的历史,一般说来,有五千年。慎重 的说法也有四千年。历史的记载靠文字,而且要靠成熟的文字。由此,我们 可以说五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字不算夸张。因为文字起于图画;而图画在新器时期已很成熟。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