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大国医:平淡之中见神奇
作者 颜正华
出版日期 2017-01-01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35791894
ISBN号
(10位)
7535791891
开本 32
页数 208
装帧 平装
定价(C$) 19.8
约合(US$) 15.64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孟河学派的两代传人共同著写,既有国医大师对中医文化深刻的见解,又有其几十余年的临床诊治经验的总结,让读者通过轻松阅读一个个真实病患的就诊故事了解治病养生的关键要点,真正体会到中医养生之道。
  作者简介
  
  颜正华,1920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 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琰,中医临床专业硕士,北京医院中医科医师,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家传弟子、学术继承人,孟河学派第五代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颜正华名医工作室”主要成员,参与国 家 级“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一项,参与编写《颜正华学术经验辑要》《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经验集成》《老年疾病安全用药手册》等10余部专著。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祛邪扶正,辨证必详
  以“辨”应变, 融会新知 / 2
  胆大心细,详查病因 / 11
  义理得当,平淡出奇 / 15
  医理精微,药勿轻投 / 20
  精诚仁和,祛病疗心 / 24
  八旬老叟 对抗急症 / 30
  目
  录
  1
  第二章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养而有道
  养生是抗病防老的基石 / 36
  大饮伤身,小酌怡情又养生 / 43
  运动不止,生命常青 / 49
  全面膳食,均衡营养,合而服之 / 58
  第三章 师出孟河,与时俱进
  孟河医派,薪火传承 / 72
  矢志岐黄,精研本草传后人 / 83
  好大夫要有一双“鹰眼”,一颗“狮心” / 89
  用药当知药,知药才能善用 / 96
  长寿秘诀身上找 / 105
  2
  第四章 悬壶济世,妙手仁心
  气血调和好“孕”来 / 114
  莫让肠道沙漠化 / 122
  七分治三分养,健脾养胃补中气 / 129
  因情致病,治之以情 / 136
  第五章 大自然是最好的补品
  阿胶补血知多少 / 146
  果盘里的良药——木瓜 / 154
  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热,芳香通窍 / 158
  金银姐妹花,散热解毒全靠它 / 162
  “枣”和衰老说再见 / 166
  3
  第六章 四季养生秘诀
  一年之养在于春 / 170
  为夏季养生撑起一把伞 / 179
  金秋养生重养肺 / 186
  冬季养生重在藏 / 194
  后 记 / 201
  序言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回忆我的中医生涯,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学医至今,已走过80多年了。现在回溯过去,往事都历历在目。
  我在日寇侵华,战火燎原的时代学医。我家庭本不算富裕,日寇在我家乡烧杀抢掠,一把火将我家烧了个精光,积蓄基本没有了。童年时的记忆便是随父母逃难,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谋生,父母让我学习医术。14岁上私塾时,当地的名儒戴雨三老师开始教我背诵中医书籍,诸如《素问灵枢类纂》《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药性赋》和《脉诀》等,其中牵涉的尽是些“五行”“阴阳” “四气” “五味”等医学术语,再加上某些先贤们的文笔晦涩,所以初涉医门的我,也难免死记硬背。经过几年文化课和中医基础课的培养,这些中医“启蒙”读物,我已经完全熟背下来了。后来我又学习了《医学心悟》《类证治裁》《温病条辨》《妇科辑要》等多部医书及大量医案,加深了对中医中药的理解。后有幸拜孟河医派杨博良先生为师(杨氏系孟河马培之的传人),经过3年不分昼夜地跟师临床学习,我发现患者病证复杂多变,我学过的书本内容远满足不了临床,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锻炼临床思辨能力,我才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为医之道,重在治病而不是读书”。于是,我自10多岁步人岐黄以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从未间断过学习以充实自我,也从未脱离过临床。
  1955年,我参加第一期南京中医进修班学习,这是我脱产学习西医知识的开始。在这以前,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行医,在丹阳县导墅区联合诊所任所长兼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接下来又加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在此认识了我的同学印会河。我俩同是孟河医派的传人,又是老乡,自然成了好朋友。在进修学校里,我们一同下功夫探求中西医医理,后来留校任教。1956年南京中医学院成立,我任中药学教研组组长,编写了第一本《中药学》讲义。直到1957年夏季,我奉调支援北京中医学院,出任中医系中药教研组组长,开始了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任教生涯。1962年我被安排在河南省商丘地区农村锻炼、开门办学,其间也培养了许多基层医生,在农村尽我所能医治患者。1968年我回学校任教,后来也曾赴柬埔寨、朝鲜进行医疗服务和考察,为当地医院和药厂的建立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1980年我赴日本讲学,传播中医药文化。我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期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也培养了大量研究生。1986年我主编的《临床实用中药学》问世,这本书总结了我研究临床中药学的精髓,奠定了临床中药学的基础。
  从医执教一辈子,我获得了很多荣誉。很多人问有什么学医的体会,我认为学习中医第一要打好基础,基本功比较扎实,这对以后学医、从事中医药研究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裨益。工作以后我主要从事中药教学,钻研中药的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包括中药品种、中药药理、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等,并参阅了上自《神农本草经》下至《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大量有关本草的书籍,完成了500多味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总结,使得在医、药两个方面的知识得要求我们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如诊察疾病必须询问与脾胃有关的症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时不忘脾胃;用药宜轻灵平和,不宜苦寒伤胃、滋腻碍脾。
  最后,我想谈谈药性理论的重要性。中药是我们治疗疾病的武器,因此对中药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功效主治都必须掌握牢固,临证组方才能得心应手,效如桴鼓。掌握中药的临床使用,核心内容就是药物的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酸、甘(淡)、苦、咸五种药味。一般来说,寒凉性的药物对功能上的病理亢进起抑制作用,温热性的药物对功能上的病理衰退起兴奋作用;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当然也有不少例外,就要求我们通过文献整理、临床实践来研究和验证,整理并完善药性理论,并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把它逐步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上来,让它更好地指导我们临床实践。
  如今,我已步入97岁,作为一个高龄老人,仍然能在临床工作,我感到十分快乐。行医70多年,执教50多年,我的徒弟常章富教授曾总结我的学术经验并将其收录在《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经验集成》中,后来我的徒弟张冰教授又进一步完善,著有《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可以说已经非常完备了。我的外孙女高琰这10年来一直跟随我出诊,侍诊我左右,其问有许多行医故事,也有我近些年的一些临床体会和养生经验,她都非常细心地记录了下来,于是有了这本书。我是孟河医派的传人,我曾为我老师杨博良先生的医案题词“醇正尚和缓,平淡见神奇”,我认为这是孟河医派从始祖费伯雄先生开始一直传承下来的特点,我自己在行医中也一直恪守这个原则,故选本书的书名为“平淡之中见神奇”。在此也感谢出版社的编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辛勤地工作,将此书奉献给大家。希望诸位能从此书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帮助,在平淡中体悟中医的奥妙,在平淡中获得健康、长寿的秘诀。
  文摘
  
  第 一 章
  祛邪扶正,辨证必详
  以“辨”应变, 融会新知
  2003 年 4 月的一个早晨,我正要去国医堂出诊,却接到卫生防疫部门的通知,要求我必须在家里进行“医学隔离”。不一会儿,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女儿也接到单位电话,说最近“非典”的疫情挺严重,这周可以不用去上班了,在家里好好休息等通知。一时间,我们父女俩都被要求回家,不能出家门。我在大学工作这么多年,工作日不用去上班,这是很少见的。从古至今,传染病从未间断过,人类与它们经历着一次次斗争,凭借我多年的从医经验判断,这次“非典”一定是一场传染性严重的疫情。这类传染病不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男女老少均能得病,而且大多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病情较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留下难以康复的后遗症,中医认为这些疫病属于温病范畴,古人把这类疾病叫做瘟疫。数千年来,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传染病流行的记载,20 世纪随着抗生素的问世和西医医疗技术的提高,有了有效预防和治疗的手段,但仍有许多如耐药、毒性及不良反应等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使得许多急性传染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历代中医在与温热病作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历史上数次疫病爆发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加上近年来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传统的温病学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肯定和重视。中医往往在控制疫情中可以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和女儿都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里工作、生活,我每周都出门诊接触患者,我们父女俩人同时被隔离,一定是我的原因。我仔细回想一个星期前,确实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那时候“非典”疫情还没有蔓延。4 月 10 日是我日常出诊时间,一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一的学生发高烧,来国医堂找我看病。这个患者来我这里就诊前已经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了 3 次胸部 X 片,医院诊断为肺炎,应用了抗生素治疗,但发热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我询问了他的症状,查看了舌苔脉象以后,按温热病辨证施治。不管西医诊断什么病,我们依据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什么证,我们辨证治疗就好了。而我的学生看完他在医院的诊断之后,当即就跟我说:“老师,我们怀疑他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那时候已经是“非典”初期,只是这个病传染速度太快了,又是一个“新病”,中西医都还没认识和研究到这个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个患者,我被“医学隔离”了。刚刚回想到这里,学生就打来电话了:“老师,怎么样,还好吧?”语气十分紧张。原来她得知我被隔离了,心里很着急,赶紧打电话来问我好不好。她说,附近的东直门医院有个患者因为患“非典”,病情恶化,最后去世了,还有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被感染了,社会上都很恐慌。我立刻想起门诊那天她也接触过那个患者,就问她:“你没发烧吧,你没有症状吧?”一问她她更紧张了,跟我说:“老师,我不烧,但感觉身上有点热……”她也明白自己觉得发热是心理作用,然而仍觉得不舒服。她接着说:“咱们那天看的那个疑似病例,没过多久就被北京第六医院确诊了,他是我们学校第一例确诊的‘非典’患者。”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一辈子接触了太多的患者,各种传染病都见过,如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病情,相信医学一定会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回想起“非典”刚刚传播开的那几天,社会上都在讨论这个病,国内外都有感染,传播广泛,又是不治之症,新闻上报道都是感染上就死人,大家都被恐惧的气氛所笼罩。医院里有一些一线大夫,在急诊接触了感染患者,在各个科室穿行,从化验室到放射科,从放射科又到别的地方,传染就是这样引起的。原卫生部发文要求对发热的患者都要进行初步筛查,之后还要去发热门诊进一步进行筛查,再三确认发热的患者到底是不是“非典”。我的学生们纷纷打电话来劝我,让我停诊一段时间。我当时觉得不用害怕,年轻时农村经常会有瘟疫流行,那时我在家乡行医,还不是照常应约出诊,只要自己注意防护就行了。况且,一名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要有责任感,所以要不断从书籍上或者临床上学习,提高自己的医术,要诊治疑难杂症,不临床不去面对怎么能行?人命关天,在这种危难时刻,医生就应该挺身而出,要相信医学。我对学生说:“不能停诊,作为医生都不敢出诊,那我们的患者找谁看病?”就这样,徒弟们也跟着我照常出诊。当时全北京城已经充满了谈“非”色变的紧张气氛,很多私家企业和事业单位早已经停止上班了。我的一些学生住得都挺远的,来国医堂路上要穿几个城区,车程要一个多小时。2003 年不像现在,私家车没那么普遍,我们都是乘坐公交车,这就更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上次遇到的那个确诊的病例,我心里一直回忆着接诊的过程。我有个习惯,每次出门诊都要把患者的病情、诊断、用药详细记录保留下来,不仅给患者一份底方,自己也复写一份,以便患者下次复诊时我能全面掌握治疗情况。所以,每次出诊我都自己携带了厚厚的一叠就诊过的患者的底方,只要患者来复诊,我都能拿出他上次的处方,且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所以每个患者我都是牢牢挂在心上的。我给患者开药一般是 7 ~ 14 剂,每日 1 剂,1 个疗程过去,我会想,他第 2 次会不会来复诊,症状有没有缓解,下一阶段该怎么来治疗。每次的门诊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场考试。我几十年都是每周六上午出诊,每周五睡觉前,经常会在脑子里过一遍上周来的都是什么样的患者,看的是什么病,明天都会来哪些患者,新患者老患者都有。所以年纪大了以后,门诊前的一个晚上也经常失眠。
  我对这个“非典”患者的病情也记忆深刻,现在还记得他姓洪,21岁的小伙子,拍胸部X片提示肺纹理增粗、紊乱,他发烧 3 天,体温持续在 38℃以上,发热、畏寒,无汗,口干,乏力,头痛,大便溏每日 1 ~ 2 次,腰酸,小便正常,服用抗生素效果不佳。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我初步判断中医属湿热内蕴,复感外邪,治以辛凉解表,清热利湿。具体方药如下:
  荆芥 10g 薄荷 6g 金银花 15g 连翘 10g
  桔梗 6g 生甘草 5g 秦艽 10g 青蒿 10g
  竹叶 10g 芦根 30g 板蓝根 30g 茯苓 30g
  泽泻 15g 3 剂
  水煎服,每日 1 剂。
  处方中有这么一味药——青蒿。近年来,中药的功用逐渐被老百姓了解,中医走出国门,被世界接纳。2015年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青蒿的药效才得以被全世界认识。其实中医中药博大精深,青蒿作为中药,应用的历史悠久。《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青蒿“治疟疾寒热”,葛洪《肘后备急方》记有:“青蒿一把,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寒热诸症。”《本草图经》谓其“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多单用之。”后世多部本草书籍都有对其临床功效的描述,几百年来都被医家应用于热病的治疗。古代中医虽没有认识到细菌、病毒这些致病原,但中药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类似作用则很早就被利用在治疗上。在 20 世纪 60 年代,越南军民感染疟疾,无特效药可治,请求中国政府支持,希望找到治疟疾的新药。当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几千种中药,发现青蒿治疟效果最好。以此为契机,我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青蒿中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终于找到了与以往结构不同的新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接着在全国各地扩大临床试验。至 1978 年,共治疗 2099 例,全部临床治愈。青蒿素为含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青蒿素的发现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为弘扬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我在 2003 年治疗这位发热患者时就应用了 10g 青蒿,治疗他的温邪发热。青蒿芳香气清,苦寒而不伤脾胃,不伤阴血,又可使阴分伏热透出阳分,治疗温热病寒热往来,所以最适合这个患者,再配合一些清热解毒、解表宣肺、利湿之品。临床上我是比较注重调理患者脾胃的,如果一个人脾胃不好的话,就不用谈其他问题了。这个人首先要护脾胃,脾胃好了,人的气血才好,免疫力才可以跟上去。这样他一旦生病,恢复起来也比别人更快一些。所以我在汤药里也加入了茯苓,健脾益胃,利水渗湿,也能治疗他大便溏泄。茯苓是我在临床上经常应用的药物,味甘淡,性平,没有偏性,是非常好的健脾药。这位患者确诊为“非典”前我把他的病情稳定下来,这就是以辨病辨证为基础,中医能应对现代各种变化多端的病症,传统中医也可以治“现代病”。
  我今年 97 岁了,行医 70 多年,可以说 70 多年积攒的临床经验不少,但每一次面诊患者我都怀着学习的态度,把看病当做考试一般,细致地问诊、切脉,仔细地分析病情,认真地辨证,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中。如今,我还在坚持每周出诊一个半天,仍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工作中。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有治病救人的本领,也算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
  医理精微,药勿轻投
  走进诊室的是一位 70 多岁的老先生,旁边跟着他老伴儿。等老太太把虚弱的老先生小心地扶着坐下后,我才发现,老太太手里还有两个东西:一个记录本,还有一个水银体温计。这两样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老太太打开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填满了数字,体温计外面的塑料盒子也显得老旧,应该是经常使用的缘故。
  老先生告诉我,他是一个研究所的教授,近一年多感觉身体非常的虚弱,持续低热,体温波动在 37.2℃~37.8℃之间,检查身体却没发现什么问题。老先生是知识分子,自己平时非常重视身体保养,得病以后也认真整理了自己的病历资料,他把每天体温的波动和血压都记录在这个本子上,大约两三个小时他就量一次体温,量一次血压,为了方便医生找寻规律。
  老先生虽然持续低热,但日常生活还能基本维持,因为病因不明,一直就没有服用西药,中药也没怎么服用过。他自己感觉已经基本适应了这种低热的状态,只是感到乏力,无精打采,日渐清瘦,胃口越来越差。
  我又详细地问他其他症状。他平时无汗,偶尔还觉得身冷,纳食不馨,大便干结呈球,3 天不解大便就要用开塞露。即便有意多吃蔬果,也时常排便困难,大便难的时候,不仅腹胀,还会胸闷、心慌、气短,但睡眠正常。以前有癫痫病史,现在偶尔还有些小发作。可是我总觉得还是有些其他原因,继续询问才得知,老先生还有一个重要病史,就是他以前有过前列腺癌,已经手术 10 多年了,这 10 多年以来他一直复查,前列腺核磁和肿瘤标志物,都是正常的,没有复发的征象,另外他还有高血压病史。
  这么多症状和病史,一定要注意抓主症,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老先生低热的问题。低热有很多原因,西医有功能性低热的说法,就是比正常人要高出 0.3℃~0.4℃,如果排除器质性病变,就属于这种发热,这时候中医的疗效比较好。从中医角度考虑,认为发热分为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这位老先生属于内伤发热。并且,他有一年多的病史,时间很长了,我要从多方面考虑。从老先生舌脉上来看,舌色是暗的,舌苔是黄厚腻,脉象是弦滑脉。老先生很在意自己的低热,老是反反复复地看,一遍一遍地量,又做了很多检查,排除了很多疾病,西医也没查出什么阳性结果。老先生最近胃口特别差,什么都不想吃,老伴儿做了很多他平时最爱吃的,也只能吃很少一点。胃口下降才是老伴儿最担心的。
  他纳差、嗳气,脾胃运化功能下降了,食积而生湿浊,与邪热胶结不解,体现在舌苔上,就是黄厚膩。发热日久必伤阴液,从他的大便干结上就可以看出来。另外,经常低热,是阴虚发热的一个特征。所以,我给他开了一个以养阴清虚热为主的方子,兼以健脾化湿理气和胃。这个处方用青蒿、白薇这类清虚热的药,再加上砂仁、陈皮、麦谷芽这类开胃气的药,再加上火麻仁、冬瓜仁这类润肠通便的药。这个老先生正气不足,邪热不除,通便不能用清实火的泻下药,要以滋阴润肠通便为主,以免药性峻猛,正气更伤。阴也包括阴血,老先生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其便秘也有血虚之象,所以我还用上一些黑芝麻。黑芝麻有着养血的功效,养阴润肠可用生品 30g。还用上杏仁,杏仁它本身是一味止咳平喘下气的药,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脾胃功能下降了,最终就以便秘的症状表现出来,用杏仁取其疏通肺气之性,又可除湿温,是治疗肠燥便秘的好药。治老年人便秘,很多医生喜欢用大黄、芦荟或有这些中成药里都含有的蒽醌类的泻药,很多人都知道,易导致结肠黑病变。这些泻下药都是攻下药,不适合老年人长期服用。所以我一般用药温和,不轻易投峻猛攻下之品,这一点体现我的用药风格。此方整体比较寒凉,为避免寒凉伤胃,佐上一些醒脾开胃、化湿开胃的药,像砂仁、陈皮这些,可以改善胃口。
  我告诉老先生煎药的方法,开了 7 剂,每日 1 剂,每日 2 次,餐后服用。治病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尤其慢性病的患者和老年人,脏腑虚衰,需投以温和药物,随证加减,中病即止。在问诊时,尤其面对类似上面这位患者的情况,更需要耐心和技巧,只有详尽的问诊才能为之后的治病保健确立指导方向。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