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壹辑
作者 雪漠
出版日期 2017-02-01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发行部
ISBN号
(13位)
9787520200110
ISBN号
(10位)
7520200116
开本 32
页数 473
装帧 平装
定价(C$) 21.1
约合(US$) 16.67
[ 内容简介 ]

“道”只是停留于字面的解读么?“道”只是舞文弄墨时的引用么?“道”只是“国学”重要的关键词么?如此这般,“道”也就远离了人间烟火,也许,远离了老子的初衷。
  问道,不仅是庙堂上的侃侃而谈,不仅是哲学层面的探究,问的是世间百态,问的是芸芸众生,接了满满的地气,问的是最平凡的人和事。道的是众妙之门的解脱,道的是入世出世间的随意自如,道的还有轻松的人生、洒脱的生活。
  问道,有恣意盎然的诗意,有滋润灵魂的清凉,用可以卸去精神重担的“无为”之手,轻巧地拨弄芜杂的“有为”人生。
  作者简介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敦煌文艺奖,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代表作有西部小说系列:《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深夜的蚕豆声》等;西部文化系列:《一个人的西部》《特别清凉》《光明大手印》《空空之外》系列等;诗集:《拜月的狐儿》;入选“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甘肃省优秀专家”“德艺双馨文艺家”“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称号。
  目录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
  
  第一章
  在有无生灭中,触碰众妙之门
  壹 宇宙的原创力 / 2
  贰 无中生有 / 6
  叁 众妙之门 / 9
  第二章
  无为中,看破分别的虚幻
  壹 善恶与美丑 / 15
  贰 有无相生 / 19
  叁 无为之境 / 24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 王
  壹 欲念方起,民心已乱 / 33
  贰 民 即是自心 / 38
  叁 圣人之治 / 43
  肆 无知无欲 / 47
  伍 虚心健体,身心自在 / 51
  第四章
  湛然空寂,游龙画凤
  壹 道冲显万相 / 56
  贰 和光同尘 / 61
  叁 三车和尚 / 65
  肆 所谓道体 / 69
  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壹 圣人以万物为刍狗 / 74
  贰 天人合一 / 78
  叁 天地像个大风箱 / 81
  肆 多言无益,不如守 中 / 84
  伍 如何守中? / 88
  第六章
  无中生有,有中生妙
  壹 大道不死 / 92
  贰 道乃天地之根 / 98
  叁 修道者的玄关 / 101
  肆 绵长的呼吸 / 103
  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壹 何谓圣人? / 108
  贰 两位不同的圣人 / 112
  叁 因不自生,故能天长地久 / 114
  肆 退其后,德显前 / 118
  伍 外其身,反而长生 / 121
  陆 因其无私,能成其私 / 123
  柒 无我之美 / 127
  第八章
  圣人如水,滋润万物
  壹 上善若水,处恶不争 / 130
  贰 圣人如水 / 133
  叁 水之七德 / 137
  肆 水性的修行 / 141
  第九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壹 过犹不及,默默转身 / 145
  贰 在谦卑中慢慢生长 / 149
  叁 雕栏玉砌今何在? / 154
  肆 财富买不来生死 / 158
  伍 退 的智慧 / 161
  第十章
  圣人修炼的三部曲
  壹 主宰精神和思维的三魂 / 166
  贰 主宰身体的七魄 / 171
  叁 修气至柔,成就婴儿之身 / 179
  肆 有慧故能看清,无执故能包容 / 183
  伍 玄德的三种境界 / 188
  第十一章
  心中有 空 ,天地自宽
  壹 有 因 无 而生妙用 / 191
  贰 看似无用的大用 / 194
  叁 留白天地宽 / 197
  肆 一空生万有,心空容万物 / 201
  伍 无 中生 有 / 205
  陆 因为虚心,才能接纳 / 208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纷繁世界?
  壹 为什么要出离? / 214
  贰 修道者的选择 / 218
  叁 简朴地生活,做该做之事 / 221
  肆 身心坚守,外息诸缘 / 226
  伍 圣人如何修定? / 232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壹 片片宠爱意,隐隐受辱心 / 240
  贰 如爱身般爱天下 / 243
  叁 在破执中惜身 / 248
  肆 消除分别心,宠辱随风飘 / 253
  第十四章
  用身心融入得道者的境界
  壹 在 视听搏 中感悟道 / 259
  贰 超脱纷繁,混元为一 / 264
  叁 斩断红尘累,怡然赏佳音 / 269
  肆 证道的十四个特性 / 275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壹 像猴子一样谨慎小心 / 280
  贰 保持距离又贴心贴肺 / 283
  叁 智者的另外四种德行 / 286
  肆 智者的四种能为 / 292
  伍 素女采桂子 / 295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壹 修道中的 虚静笃 / 299
  贰 在红尘中寻找那...的永恒 / 304
  叁 人如何才能做到宽容? / 311
  肆 让虚静变成你的活法 / 317
  伍 放空心灵,采天地之灵气 / 322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壹 以道治国,春风化雨 / 328
  贰 以德治国,感动民心 / 333
  叁 刑法治国,威慑人心 / 336
  肆 教育的四种境界 / 340
  伍 人格修炼的五种境界 / 345
  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壹 不该提倡仁义、智慧和忠孝吗? / 350
  贰 越简单,越接近解脱 / 355
  叁 老子的向往 / 359
  肆 小孝孝于庭闱,大孝孝于天下 / 363
  伍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 368
  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壹 谋士的智慧和阿斗的智慧 / 372
  贰 历史上的 诸葛亮 们 / 374
  叁 为什么说 道法自然 ? / 377
  肆 老子是怎么让心属于他自己的? / 382
  伍 道在儒释之间 / 386
  陆 从零到零的哲学 / 389
  柒 清心寡欲,排出胎毒 / 394
  捌 除掉嗜好,忘记身体 / 398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壹 毁誉如幻,但人言可畏 / 404
  贰 淡泊如不懂事的孩子 / 408
  叁 不敢为天下先 / 412
  肆 我本愚人,而贵食母 / 415
  伍 化为泥土,任世人践踏 / 419
  第二十一章
  恍惚无执中的光明历历
  壹 被误读的得道者 / 424
  贰 被误解的 恍惚 / 428
  叁 用行为告诉世界你是谁 / 431
  肆 大道之用 / 435
  附录
  揭秘内丹:揭露天机的道歌
  壹 佛道在贤孝中相遇:观音度吕祖 / 439
  贰 刚开始修道的孤凄 / 445
  叁 慢慢打通小周天 / 450
  肆 周身处处是太极 / 454
  伍 时时提正念,赶退诸魔军 / 457
  陆 用破执的智慧窥破幻相 / 462
  柒 在积极地贡献中成就道业 / 465
  后记
  最美的人生答卷
  序言
  
  代序
  
  为往圣继绝学
  
  雪漠
  
  
  壹
  2016年春天,我开始讲《道德经》,跟之前解读《金刚经》一样,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很久之前,我就想开一个国学讲堂,办一些公益讲座,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看过很多解读国学的书,虽然很好,但大多缺少了一种真正的、东方哲学的角度。就是将道理融入生命,将哲学化为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跟西方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但生活中的他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和女学生爱得死去活来,比如对恩师胡塞尔忘恩负义,又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当了大学校长,因为诸如此类的行为,一些人非议他,觉得他的行为和哲学不一致,思想上很伟大,有些行为反而不如一般人。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不要求哲学家言行一致,但东方哲学有这种要求。东方哲学认为,你认可什么哲学、推行什么思想,就需要像你认可的那样活着,用你的行为来表达你的思想。比如,老子既然写了《道德经》,就必须骑青牛出关,如果他在官场或党校讲坛上讲《道德经》,人们就会觉得他很滑稽;庄子既然写了《逍遥游》,他就必须卖草鞋,他如果不卖草鞋,跑去当宰相,大摇大摆,装腔作势,别人也会笑话他;孔子推行“仁”,推行天下为公,就必须像丧家之犬那样,到处推行他的哲学。换句话说,你的生命必须和你的哲学融为一体。东方哲学关心的是人该怎么活,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时应该在乎什么等问题。但是,很多讲国学经典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讲明白。
  讲《道德经》的人数以千计,虽然都讲得很好,各有所长,但大多把《道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和讲解,我不想这么讲,我想讲的是传统智慧如何用,也就是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变命运。有很多朋友对我说,雪漠老师,您讲讲《道德经》吧,您的《道德经》,肯定跟别人讲的不一样。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的东西,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您从修道的角度去讲,或许更能讲出老子的本意。当然,这只是他的看法。不管怎么样,我会讲出我独有的东西。在深解《金刚经》的时候,我称之为“为世界留下另一种解读”,对《道德经》的解读,其实也是这样。
  贰
  《道德经》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个字,很精炼,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不足,诸子百家的很多著作都是这样。那时写书要刻在竹子上,刻五千言就需要很长时间了,当时的学者作家们就没办法把文章写长,一般都写得非常精炼。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写得像《大漠祭》《猎原》《白虎关》那么长,上百万字,他得刻上多久才刻得完啊?所以,当时的学富五车,听起来虽然很多,但事实上,一车书也就一百来卷,不会太多的。这么小的篇幅之中,却涵括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精髓,这不能不让人敬畏。
  《道德经》影响了诸多西方作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甘地和托尔斯泰等。托尔斯泰曾在很多作品中介绍过老子,尼采和黑格尔们对老子也非常敬仰和熟悉。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有《道德经》的很多痕迹,可见,他的思想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说,《道德经》是世界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典籍,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奥地利、瑞士等国有很多人还把《道德经》送给女儿,作为结婚贺礼。
  叁
  关于老子,有很多谜团,他的姓氏就是其中的一个谜团。有人说他姓李,叫李耳,但这更像是代号,因为老子的耳朵很大,两耳垂肩,就像人们叫我大胡子一样;有人说他不姓李,姓老,叫老聃,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姓李的人;还有人说老子也不姓老,因为那个时代同样没有姓老的人,但《二十四孝》中就有个老莱子,他就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他就姓老,有人认为,老莱子与老子就是同一人;甚至有人认为,老子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的“集合体”,《道德经》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几代人的思想结晶。答案到底是哪一个?说不清,没有人能证明,毕竟那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更倾向于有老子这个人,世界也更倾向于有老子这个人……总之,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谜团,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不过,我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他姓老还是姓李,并不重要,关于他的很多讨论到底答案如何,都不重要。真也罢,假也罢,都过去了。留下的只是他的著作,影响世界的,也是这些著作。如果没有这些著作,他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人会关心;有了这些著作,他姓什么叫什么,都没关系。因为,他的作品已经构成了他,《道德经》那短短的五千言,已经为他赢得了整个世界的敬仰,让他成了一个任何时代都忽略不了的伟人。
  我常对学生们说,读好书,首先就要读老庄。为啥?因为你登上山顶,才能窥得万象。如果始终在山脚下转来转去,你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什么书才是好书。我从小就读老庄,十八岁起,把《道德经》和《逍遥游》录在录音机里,当成我每日背诵的功课。每天早上起床,我首先会打开录音机,一边洗漱扫地,一边跟着录音背老庄。我当然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一切,更不知道有一天我会坐在这里,为大家解读《道德经》。
  命运中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你说不清。一个果子成熟之前,有很多小小的细节,都在促成它最后的结果。我的很多书都是这样出来的。一个因缘推动另一个因缘,最后就出了一本书。当然,出现这本书最早的缘起,定然是老子与尹喜——也叫关尹子——在函谷关的相遇。因为,如果没有关尹子的求道,就不会有《道德经》;有了《道德经》,但没有关尹子的传播,它也不会广传于世;没有《道德经》的广传于世,我就不会在十八岁的时候背诵《道德经》、从中汲取营养;没有当年在《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的那段经历,也许我今天就不会解读《道德经》。那么,看了《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之后,读者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拭目以待吧。这至少说明,不管世界如何变幻,有些东西始终还是有意义的,它就是承载了真善美的行为。它是我们...可以在虚无中建立的存在,也是人类对抗无常的...方法。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老子和关尹子相遇的故事:“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过去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相当于图书馆馆长——大概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周室诸侯开始争权夺势,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老百姓也不再尊重周天子了,老子知道周室将亡,于是辞官西去,途经流沙河,想沿着西域到印度去。过函谷关的时候,他遇到了辞官转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推辞了好几次,尹喜一再坚持,怎么都不肯放老子出关,于是老子便为尹喜传道,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列仙传》对此也有记录,还提到了“紫气东来”的故事:“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尹喜精通历法,善观天象,能知过去而见未来,还是个修道之人,懂得看气。有一天,他看到一片紫气冉冉而来,知道有高人来了。因为,据说气的颜色代表此人的功夫,气呈紫色,说明此人功夫很高。于是尹喜沐浴斋戒,迎候圣人。没过几天,果然迎来了骑着青牛的老子。关于这一点有一种说法:尹喜做了函谷关令后的某一天,观星象得知老子要来;还有一种说法:尹喜观星象知道有圣人西来,于是辞去大夫一职,转任函谷关令,专门在函谷关迎候老子。不管哪种说法才是真的,关尹子都确实在函谷关等到了老子,向老子拜师求法,随后老子写出《道德经》,再由关尹子广传于世。
  关于老子后来的行踪,世人也有很多说法,甚至有人说老子继续西行,去了印度,收了释迦牟尼做弟子,《老子化胡经》就有相应记载。但这种说法不对,是道人杜撰的,他只是想显示道家的高明而已。不过,道家确实有一种东西跟佛家是契合的,非常了不起。本书侧重的正是这方面内容。《庄子·天道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最后回了故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离孔子所在的山东曲阜不远。据说,孔子还去拜访过老子,向老子求道。《吕氏春秋》《韩非子》《庄子》中都有记载。也许这种说法是真的。
  至于老子是什么时候死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说不知所终,有人说九十一岁,也有人说一百多岁。《庄子·养生主》中还记载了众人吊唁时的情形。据说,当时整个村子的人都在痛哭,老人哭得像死了孩子一样,年轻人哭得像父母死去一样。老子的朋友秦佚来吊唁时,却干号三声就离开了。有人追上来问,你不是老子的朋友吗?怎么能这样吊唁呢?秦佚说,“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通祈)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帝者,天也)之悬解。”这句话说的是秦佚不伤心的原因,他认为,生也好,死也好,都是顺应自然,当你顺应自然的时候,哀乐的情绪就自然不能进入你的心。这是古人对治烦恼的一种智慧。
  不过,也有人认为,上文谈到的老子,是另一个老子。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出了函谷关,不知所终的老子。
  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都能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灵魂问题,甚至是命运的问题,但现代人大多不知道,远离“道”,而专注于“术”,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
  就像《道德经》,虽然大家都知道它,但看过的人有多少?尤其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学者以外的人,会去研究《道德经》?有多少人会真正实践《道德经》里的智慧?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很多外国人从小就看《道德经》,黑格尔甚至称之为“真正的哲学”,还承认自己的很多思想都源于《道德经》。可惜,很多中国人对《道德经》也罢,对老子也罢,反而不甚了解。
  肆
  当然,我不会从哲学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一来,很多人都这么解读,不缺我一个,我只想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东西;二来,尹喜向老子请教的时候,不是求学,而是问道,也就是说,《道德经》是讲如何修道的。这是《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如果远离这个目的,我的解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来了个客人,问你:“你学过算术吧?能不能告诉我一加一等于几?”你会怎么回答他?你会不会说一些天文学的知识?或是物理学的知识?还是哲学的思辨?不会。假如你这么回答的话,人家会觉得你很荒唐。所以,尹喜问道的时候,老子讲的也是修道的东西。我这次就想从这个角度入手,把修道的东西讲出来。我觉得,这可能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我也不去谈兵家的东西,虽然很多人都会读到兵家的东西。我只想从修道和妙用层面讲一讲《道德经》。
  中国的道家文化太伟大了,老子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时,马上就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支柱呢?老子的传道起了铺垫作用。老子对“道”的表述,和佛教的“真如”“空性”非常相似。我上面说的,道家跟佛家契合的东西,也正是这一点。因为这种相似性,佛道后来浑然一体,佛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佛教中有“五级证道”的说法,其中包括资粮道(创造求道所需要的条件)、加行道(求真理所付出的劳动)、见道(看到道是什么、它在你生命中有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修道(慢慢保任见到的道)、无修道(在生命中证得道体)。这里的“道”,还有得道高僧的“道”,“平常心是道”,都源于老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可惜,道教现在鱼龙混杂、人才凋零,很少有人真正把道家文化传播开来、发扬光大。整个中国文化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儒家文化。实际上,儒家和道家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不在佛家之下。世界之所以不了解它们,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传播的问题。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师,但人们传播得不够,有时也太过于片面,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道教,很多人对道教的传播都偏重于道术,像算命、阴阳、风水等,它们只是道教文化中的小术,属于道的妙用,还不是道体。道教有太多的好东西,后人都没有挖掘出来。现在的很多道书之中,很少见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要是没有修道,没有访道,也没有证道。他很难进入真正的道家和道教。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必须实证,才能真正进去、真正见道的。
  中国传统文化太伟大了,它们可以铸就一个有智慧的、大写的、自在的、世界无法忽视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亲近过道教,还经过了认真的修道,后来遇到佛教,觉得佛教更超越,就在佛教中钻研了二十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道教的东西,不得不惊叹老祖宗的伟大。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宝贝,却没有被人真正地挖掘出来,还被片面地解读和传播了,有时甚至会被歪曲。这实在是太可惜。如果有缘,我将来可能会写点东西,也为中国的道家文化做点事情。
  当然,现在有很多很好的学者都在研究儒释道,比如北京的学者们,他们都为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贡献。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能真正被世界所了解,能真正为世界输入东方哲学的营养;也希望,我的这次解读能成为一扇窗,让大家重新认识《道德经》,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益心灵、有益人生的营养,把老祖宗的宝贝传承下来。
  这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
  后记
  
  最美的人生答卷
  
  
  《道德经》还没讲完,书已经出版了第一辑。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该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会一点点写在接下来的书里。其中有一句话,我在这本书中说过,但下本书我也许仍然会说,下下本书或许还是会说。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太重要了,却往往被人遗忘。
  那么,我要说的到底是哪句话呢?
  “研究文化最 大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的话,文化的意义就很有限。”
  “很有限”的意思是,它毕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忽略有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忽略文化给人心带来的美好感受。在这个欲望泛滥的社会里,这种感受就像一桌肉菜旁边的好茶——你吃了过多的肉,正嫌油腻,别人突然给你倒了一杯好茶,你品了一口,隽永的茶香弥漫开来,化解了生命中所有的重浊。老子的智慧就是这样,它没有慷慨激昂、让你热血沸腾的味道,总是淡淡的,你心中的世界就像淹没在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你的生命也变得轻灵飘逸了。因为,有一种让你沉重的东西消失了,你的愁绪变轻了。这一点,跟佛教文化很像。
  但是,这种感觉不管多么美好,多么清新,它也仅仅是感觉而已,是会消失的。你接触它时,会觉得世界变得很美,你发现了一种你经常忽略的美。但是,当你回到红尘生活,回到纷繁的世相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时,你就会丢掉那种感觉。你会忘记你曾经发现的美好。这时,眼前的人不美了,眼前的世界也不美了,一切又变成了你过去所认为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没有学以致用。你把文化当成一朵美丽的花,品味它的清香,欣赏它的美丽时,你有了一份好心情,觉得云淡风轻,但是,当你转身离去时,这朵花——也就是这种文化——就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了,跟你再也没有关系。这时,多好的智慧,多美的觉悟,都对你的生命起不了作用。它只是一朵盛开在你心外的“花”。
  现在,很多人接触传统文化都像走马观花,他们不会把这朵花种在心里,不会把这种美变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心里也盛开一朵花。所以,他们永远只是“路过”而已,包括很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他们不管使出多大的力气研究那朵花,对它有多么熟悉,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散发出花的芬芳。
  所以,我每次展示东方哲学、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时,都会强调,它们只对真正实践的人有用。这种用,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但它会像一个小小的种子,在你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总有一天,它会完全地绽放,让你的生命散发出一种独有的香气。
  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也能这样。
  不要走马观花地了解老子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让它解决你人生的难题,让你的心变得豁达一些,广阔一些,在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发现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充满喧嚣、繁忙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宁的心灵空间,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灵魂,并且永远忠于自己的灵魂。
  我讲《道德经》,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此。
  文天祥从容殉国时,留下了一篇赞文,赞文上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要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之书,所学的究竟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读好书,读圣贤之书,所学的正是圣贤的活法,让这种活法指导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对一种信念贯彻一生,让自己的灵魂有支点,让这个支点决定整个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文天祥因此而问心无愧。这就是古代哲人的气度。在名利诱惑和苟且偷生面前,他们可以坦然地选择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在他们心里,能够真正将一种精神守候一生,也就如愿以偿了。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气度呢?
  有些人觉得,传播这种美好是一种幸福,但事实上,承载这种美好才是最 大的幸福。这时,你不但是美好的享用者,还是美好的创造者。
  面对生命的叩问,文天祥最 好的答卷是他自己,老子、庄子最 好的答卷也是他们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我最 好的答卷肯定也是自己。
  那么,你有这样的追问吗?你会用这样的眼光观照自己的一生吗?如果会的话,你就能看到另一种风景,你对生命也会有另一种看法。
  我所说的“另一种”,就是跟主流不一样的意思,它是你的世界观,是你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深深植入你生命的程序。当你的生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将智慧融入你的血液,变成你生命的本能时,你才有可能妙用它。
  我写过一本书,叫《深夜的蚕豆声》,其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西部人的独特之处,是表现在他们的起心动念之间的。比如,老顺很穷,但他知道了巴基斯坦人向他买鹰,是为了让鹰去运毒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把钱退还给人家,还协助公安粉碎了毒贩的阴谋。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就该这么做,他没有什么理念,也没有什么主张,也没啥贯彻一生的信念。但他的生命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程序,这就是文化。这文化,已成为老顺的生命本能。”
  面对老子的智慧时,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讲《道德经》,就是想保存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解读。
  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老子,真正学会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改善自己的人生,在生命落幕的那一刻,能够交出一份相对完美的人生答卷。
  其余的话,我会在后面的《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之二、之三、之四中贡献给读者。
  
  ——2016年11月5日定稿于沂山书院
  文摘
  
  壹 宇宙的原创力
  有个问题是人们一直追问的,那就是“什么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伊始,也提出了“道”。但老子又说,虽然道可以表述,但事实上,所有对道的解释,都不是我们所说的道。这种说法,跟佛家对“空性”的解释非常相似。佛陀也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说可以表述,其实还是解释不了。因为它不是概念的东西,概念是人为的、人造的、有为的,而道是无为的、本有的、本来的。
  名也是这样,名是各种事物的名相、概念、名称,它看起来可以表述,但解释出来的,也仍然不是本来的那个东西。那么,本来的东西是什么?是佛教所说的“自性”。你可以赋予万物不同的名称,但所有的名称都不是它本身。比如爱情的爱,中文里它读ai,英文里它是love,法文有另一种说法,日文的说法也不一样,有多少种语言,它就有多少个名称,只会更多,不会更少。那么哪个是它?哪个都是它,但哪个也都不是它,而仅仅是它的名相。所谓的名,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固定、本有、不变、永恒的东西。但事实上,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名都在变化,都不是本有、固定的,也不会是永恒的。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
  不过,老子讲《道德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尹喜讲修道,他的所有表述都是为了让尹喜明白如何修道。他不会去解释那么多的概念。解释概念、管名相的是谁?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名家喜欢在概念里纠缠不休,把一个概念翻来覆去解释,搞得非常复杂。老子不是这样,老子的学问,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它跟佛家很像,远离概念,直接叩问最本源的那个东西:道和名。
  前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把米消过毒、杀过菌,放到一个密封的袋子里保存,它也会长出一种小虫子。除非把这袋米放进冰箱,冷藏起来,那么它也许就不会生虫。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虫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是谁生出了它们?或者说,构成它们细胞的是什么?又是什么在推动它们从看不到的一点点大,变成后来那个到处乱爬的小东西?我问过很多人,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让米中生出虫子的力量,是宇宙间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原创力,那么,这种原创力,它是不是道呢?
  很多科学家都在寻找宇宙的原动力,比如牛顿,他找到了三大定律,但一直到晚年,他都没有找到原动力的答案。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源自何方呢?实际上就是源自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宇宙的原创力,道无处不在,我们随时都可以感觉得到。就算你把孩子放进保险柜,给他提供最好的保障,他也会衰老,生病,死亡;就算你把苹果放到冰箱里,超过保质期,它也仍然会腐烂。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些变化的产生? 西方人说世间万物都是上帝所造,但他们是否追问过一个问题:上帝又是谁造出来的呢?如果有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也是从无到有的,那么,最开始的他又是怎么出现的?谁用什么造出了他?如果是他造出了人类,那么构成上帝的原动力又是什么?人类最早的一个细胞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原动力从何而来?宇宙间有那么多星体,星体上有那么多物质,尤其是地球,上面生存了那么多的物种,这些物种最初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任何从无到有的东西,都有一个源头,人们追问的就是这个源头。
  所以,老子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告诉尹喜,道是什么。他说,你不要用道理去解释道,你虽然可以解释它,就像你可以用各种概念来表达各种存在,但你的表达不是本来的那个东西。你叫水的那个东西是不是水?是,也不是。当下它可能是水,但是气温一旦升高,它就会蒸发,沙漠里那么多海子都消失了,它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气。变成气之后,它们就升到天上去了,过上一段时间,它们又会因为高空的温度很低,再变成水,变成雨,变成雪,变成冰雹,回到地上。这时,它们就不一定是海子了,它们的盐分消失了,过去的形态消失了,一切外在的东西,看起来都跟原来那个东西不一样。你怎么概括它?你概括不了。所有你称为什么什么的东西,它都在变化。变化的那个东西就是老子所说的“名”,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促成这种变化的那个本体,是不是老子说的道呢?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说法。说法是什么?说法也是“名”。说法表述的,是不是那个道呢?
  一些学者在理解道的时候,仍在寻找一种文字层面的东西。他们虽然知道老子说了,道是无法表述的,但仍然在寻找一个可以表述道的概念。但无论他们怎么表述,大多数人对“道”还是不太理解。
  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真正的道是什么?
  那么,道是什么?它可能是宇宙间、法界中的一种原创力量,它有本初性,也有规律性,是一种本体的存在。我们常说“智慧本体”,这个本体就是道。所谓的本初性也罢,原创性也罢,都仅仅是一种表述。
  道生出了虫子,道生出了人,道生出了万物。道甚至生出了上帝。
  当然,如果把上帝作为一种对道的表述,那么上帝就是道。但基督教所认为的上帝不是道,他是一个人格化的神,可以护佑信仰他的人。在佛教看来,这样的存在就是天主。佛经中很多对天主的描写,有点像天主教的天主。
  老子不去谈天主,也不谈概念和名相,他只告诉尹喜,你该如何契人道。所以,《道德经》是一种单刀直入的讲法,它直接就让你契人道。
  P2-5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