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石油战争-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3
作者 王伟
出版日期 2016-07-01
出版社 九洲
ISBN号
(13位)
9787510836404
ISBN号
(10位)
7510836409
开本 32
页数 272
装帧 平装
定价(C$) 17.2
约合(US$) 13.59
[ 内容简介 ]

战争时期,石油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沙漠之狐”之称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因资源短缺悲叹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泪下。”而美国陆军上将巴顿在法国追击德军时也为石油而苦恼:“如果我能偷到一点汽油,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和平发展时期,石油既是工业的血液,又是大国间经济、政治博弈的工具,如美国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完成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整合,接着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使苏联解体,以及2008年的俄格战争和现在的乌克兰危机,都与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俄石油斗争为背景,将中东战争、车臣战争、美苏争霸、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现今的乌克兰内战、克里米亚之争等时事热点串联起来,向读者解读事件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欧三家在中东地区的博弈;美国如何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成苏联解体。书中还将介绍乌克兰危机的由来,以及俄、美、欧之间的博弈和中国的石油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王伟,自由撰稿人、投资公司顾王伟,鬼谷工作室主笔。工科出身,自由撰稿人、时评人,曾做过金融公司的投资顾问。机缘巧合,站在了几个领域的交叉点上,故善以历史、地缘和经济等多个视角,对国内外战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曾出版有系列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累积销量突破50万册。在《世界军事》杂志刊有系列连载《秦汉帝国》,此外在《中国国防报》等媒体亦常有时评刊载。
  目  录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 002
  
  能源危机背后的机会 / 008
  
  “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 013
  
  逆向行驶的苏联工业 / 017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 020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 024
  
  农业——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 / 028
  
  
  
  
  
  第二章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斯大林的绝地反击 / 036
  
  饮鸩止渴的“攘内安外”策略 / 043
  
  定时炸弹——《赫尔辛基条约》 / 051
  
   诡异的石油危机 / 055
  
  “荷兰病”变成了“苏联病” / 058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战争 / 063
  
  肢解苏联的开始 / 068
  
  油价危机引爆 / 073
  
  苏联真正的“死因” / 079
  
  
  
  
  
  第三章  里海的秘密
  
  车臣,俄罗斯南部的“应力点” / 086
  
  乱象显现 / 093
  
  第一次车臣战争 / 101
  
  第二次车臣战争 / 109
  
  俄格“五日战争” / 117
  
  
  
  第四章  经略中东
  
  由来已久的“南下战略” / 128
  
  巴以问题上,美苏联手对付英国 / 131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 136
  
  隐患凸显,苏联开始全面收缩 / 143
  
  安德罗波夫时代的“回光返照” / 151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 157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 159
  
  
  
  第五章  寡头战争
  
  依靠政治资源发迹 / 164
  
  依靠混乱崛起 / 169
  
  是危机?还是机遇? / 174
  
  石油保卫战 / 179
  
  软硬皆施,结束“战争” / 186
  
  
  
  第六章  东欧四国演义
  
  此“国”非彼“国”——从概念说起 / 190
  
  俄罗斯篇 / 194
  
  乌克兰篇 / 204
  
  西欧篇 / 215
  
  美国篇 / 221
  
  尾声
  
  
  
  资源型经济 / 224
  
  地缘战略 / 229
  
  中国石油战略 / 232
  
  
  
  后记一 漫谈俄罗斯“危机” / 240
  
  后记二 中东之王 / 248
  
  附录一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 / 257
  
  附录二 苏联战后经济的部分数字 / 260
  
  参考文献 / 262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肢解苏联的开始
  
  在苏联上层维持这种浑浑噩噩的情况下,美国对苏联的战略“大决战”却悄然展开。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此时对于美国来讲,已经是粮草齐备——通过石油危机美国已经完成了对欧洲和日本的重新约束,陷在越南的脚也已经安全地拔出来,接下来要做的事只剩下一件——肢解苏联。
  
  1985年8月,里根政府和沙特达成了协议,沙特开始采取“逆向石油冲击”战略:1985年10月,在欧佩克会议上对出口配额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沙特阿拉伯开始自作主张进行强行增产——1985年之前出于“制裁西方”的考虑,沙特的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日产量不足200万桶的水平,而在美国和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之后,日产量很快就猛增到了600万桶,到了当年的秋天,日产量进一步达到了900万桶。与此同时,美国的另一个盟友科威特紧随沙特之后,不理会欧佩克配额限制,自行增产。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石油产能也迅速被激发出来。1970年美国的石油日产量是300万桶,在里根上台之后也是一路增产,到了1990年苏联解体之前,美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增加到了800万桶。
  
  随着大量石油注入国际市场,从1985年11月份开始国际油价一路下跌,从开始的每桶30美元,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跌到了每桶12美元。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沙特、科威特还是美国,其实它们本身都有着很大的石油生产潜能,尤其是美国自己;而且美国一句话就可以让沙特、科威特把产量在几个月之内翻好几番。那么在1973年,西欧都已经困难到老百姓开始点蜡烛了,美国在做什么呢?这中间有没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这件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苏联来讲,这一击实在是太重了。苏联在一夜之间就损失了100亿美元,按照20世纪90年代初美元的购买力,一辆本田雅阁轿车在北美市场的价格也不过8000美元上下——这还是在美元大幅贬值以后,这几乎占到苏联外汇储备的一半。在当时的贸易结构下,每桶石油的价格每下降1美元,莫斯科每年就要少收入5~10亿美元。不仅仅是石油,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和石油价格永远是挂钩的,油价大跌也使得天然气的价格开始打着滚往下跌,苏联在天然气出口上又损失了几十亿美元。
  
  问题还远没有结束,里根上台后,美联储宣布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直白地说就是美国人要全力开动美元印钞机了。随着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各国的外汇储备纷纷开始贬值,这又让莫斯科每年损失约20亿美元。
  
  受到油价冲击的不仅仅是苏联人,到了1986年的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的石油收入损失了46%[1],而这几个国家在当时是中东地区打仗打得最多的国家,也是苏联在中东武器出口最大的买主。没有钱了,仗也打不起来了,因为打不起了,所以伊朗、伊拉克和比亚都开始减少武器的进口量,最终两伊战争宣告结束。苏联军火销售量因此在 1986 年减少了 20%,莫斯科又失去了 20 亿美元。
  
  而此时的苏联由于之前的“荷兰病”,已经让自己的经济变得积重难返。在油价大跌前夕,苏联大约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是靠石油来获得的,而又要用这一收入来进口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粮食。(苏联当时一半的外汇收入用于购买粮食。)西方估计,1984 年苏联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及石油产品 9000 万吨,换取外汇 190 亿美元,大约占从西方获得的出口外汇收入的 67%;1985 年虽有所下降,出口石油和油品不超过 5550 万吨,但仍占从西方获得的出口收入的 60%。
  
  我们总说西方存在着经济泡沫,现在回过头来看苏联的经济模式,其实可以这样来表述:在1973年以后的那段时期,苏联的经济其实也是一种泡沫式的崛起,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在那段时期,苏联的工业、农业,以及政治体制,几乎没有解决任何结构性的问题,其实质远远没有老百姓看上去那么辉煌夺目,之所以看上去很美,是由于石油财富的掩盖,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都被结结实实地压在了浮华之下。
  
  到了1986年,这个盖子最终盖不住了。可是官方并没有意识到一场大灾难即将到来。亦或许苏联高层那个时候就是在有意识地自欺欺人——从人的心理来讲,当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为了获得安全感而欺骗自己,同时也去骗别人。苏联的经济学家还有官员们普遍宣传石油价格下跌是暂时性的,并不会给苏联经济造成困难。此外他们认为苏联的生产潜力和科学技术潜力能让他们迅速地调整生产:即便不能出口石油、天然气了,也可以出口柴油、喷气机燃料、化学原料、电力,以这些东西来弥补石油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然而真实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由于之前大量的石油收益多都被用来购买消费品,苏联的制造业并没从中获得太多好处,它的工艺水平还有技术在这近十年当中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因此苏联生产出来的民用商品即便不考虑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问题,在海外也还是找不到市场。
  
  由于油价的突然下跌,苏联政府在1986年1月就宣布暂停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售原油,并且力求增加天然气的出口;这说明苏联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限产,那么石油价格就能跟着上涨,这个危机也会转瞬即逝,可情况全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位于波斯湾的沙特和科威特产油区,它们的开采难度远远比西伯利亚的油田要低,一直到今天海湾地区的油井依然是自喷井,它们的开采成本只有苏联石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按照2005年的汇率,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石油的开采成本每桶约为20美元,而同期波斯湾地区只要5~7美元,海上油田也不过25~30美元。也就是说,即便持续低油价,沙特和科威特依然是有利可图的。
  
  另一个苏联人可能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是,国际油价其实跟石油产量并不是完全挂钩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有两种身份,一个就是作为商品,另一个则是期货市场最重要的炒作对象。大的金融庄家完全可以通过操作期货反向影响实物的价格。在当时,国际金融体系是完全控制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中,苏联在大量向西欧出口石油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也就融入了以美元为统治者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下,苏联在这其中完全没有定价权。
  
  
  
  
  
  
  
  油价危机引爆
  
  
  
  
  
  
  
  从油价大跌的那一刻开始,苏联自己的石油生产也开始了恶性循环。在危机爆发前夕,苏联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产自西西伯利亚的六个巨型油田,这六个油田由于之前的短平快、不顾长远的开采方式,一直以来产量增加非常快,换来的外汇大部分都用于其他工业设备和粮食的进口,对油田本身的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表层石油被开采殆尽之后,这些油田的产量开始迅速下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死循环,要想开采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护油、购入更多的设备进行深层开挖,可当时恰恰又缺钱,导致石油产量进一步下降……
  
  8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继最大的占苏联石油产量 25%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下降之后,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开始出现下滑。原来投入1卢布产出30卢布的那种好事一去不复返了。要想继续让这只鸡下金蛋,你得给它喂更多的“米”,而那个时候莫斯科手里已经没有足够的钱进行这笔投资了。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苏联还有一块油气田可以进一步开采,就是里海油气田。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正在热火朝天地全面开发西西伯利亚产油区的时候,美国记者尤里·热加尔金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解密的信息作出很专业的判断——在苏联西伯利亚石油开采进入临界点的时候,“里海石油能够拯救苏联免于解体”。
  
   可就是这么巧,70年代末阿富汗的局势开始迅速恶化,直接影响了苏联高加索地区的安全,由于战争的久拖不决,里海的石油开采始终面临着大量不确定因素。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非常草率地让苏军从阿富汗撤出,这导致阿富汗局势彻底失控,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苏联的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外高加索三个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局势也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开采里海石油的可能性就更不存在了。
  
  总而言之,那个时候苏联的石油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1983年石油产量是6.18亿吨,到了1984年石油产量降至6.13亿吨,出现了苏联从“二战”以来首次的产量下跌,到了198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5.953亿吨;仅仅是1988年苏联达到了最高产能6.24亿吨,但这是为了应付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不惜一切代价亲自督战才达到的,根本不可能延续。
  
  在低油价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更多的外汇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只有出口更多的石油,可产量在这个时候却不增反降。到此为止苏联政府手里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压缩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把这个国内需求的份额分到海外出口去,这也是当时最现实的办法。苏联当时国内石油需求量约为 4.5~4.7 亿吨,出口 1.2~1.3亿吨,其中只有 0.4 亿吨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用于换取外汇。如果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能增加0.25~0.3亿吨石油的话,那么就可以弥补外汇储备的缺口,避免国内出现危机。这仅需要压缩国内6%~7%的供应量,可就是这“6%~7%”却偏偏始终压不下来,不光压缩不下来,在外汇最紧张的1989~1991年,苏联高层还做出了一个相反的决策——压缩石油出口以保证国内的石油供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还要扯到苏联的官僚政治上。减少国内石油供应,就意味着要压缩一部分的生产任务,那么就会有一些生产部门被削减,而生产部门的削减则意味着相关部委的权力会被削弱,于是该部门必然会反复去阻挠。
  
  为了应付高层压缩国内石油消耗的要求,苏联的官僚们另辟蹊径,号召群众少开车来节约能源,可事实上当时苏联的家用汽车还属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开车的人并不是很多,所消耗的燃料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苏联石油消耗真正的大头其实是在军工领域,而在那个时候军工业已经处于一种过剩的状态。而对此,苏联的官员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除了部门利益导致的扯皮以外,另一个导致国内石油消耗始终压缩不下来的因素可能就是苏共高层的内斗。
  
  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其高层一直有非常恶劣的传统,就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打击对方,往往不惜改变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在阿富汗战争前夕,阿富汗的局势一度恶化,就和军方与克格勃的斗争有直接关系。在苏联最危急的时候,莫斯科的决策层做出这样不合理的举动,是否也存在这种问题呢?当然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从其他的事件看出一些端倪。
  
  戈尔巴乔夫本人同样醉心于政治斗争,这一点在莫斯科红场飞机事件中体现的最淋漓尽致,事件很简单:一个西德的年轻人驾驶一架轻型飞机从低空飞进了苏联领空,当时苏联国土防空军已经探测到了这架飞机,并且层层上报,由于此前苏联国土防空军曾两次击落“误入”苏联领空的韩国客机,俄罗斯的很多史学家始终认为20世纪80年代韩国客机闯入苏联领空是美国情报部门有意为之,从而在国际上引发了新一轮反苏浪潮,所以这次军方并未对这架飞机进行拦截,最终这架小飞机平平安安地降落在莫斯科的红场。这件事在世界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西方媒体在拼命炒作,以此来“证明”苏联军方外强中干。而戈尔巴乔夫也利用这件事做足了文章,以失职为理由,撤掉了大批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军方高级将领。
  
  叶利钦同样是这个套路。在1989~1990年叶利钦就任俄联邦总统期间(当时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搞起来政治改革,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选举自己的总统),俄联邦政府截留了原本应该交给苏联最高苏维埃的税收,这直接导致苏联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总之,在当时大家都是在利用自己的权力、不顾国家的命运玩各种危险的游戏。
  
  不仅如此,在苏联国内即将到达临界值的时候,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事故。戈尔巴乔夫把这一事故整整压了11天才开始公布出来,很多人因此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了核辐射。这件事击碎了普通人对苏共、苏维埃政府最后的一点信任。到了1991年,苏共的内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各个领域的生产纷纷停滞,官僚们互相拆台:一方面大量的粮食压在库里,另一方面大城市的街道上副食品商店都在排队;在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年里,其原油产量降到惊人的地步,苏联石油的出口量比上一年减少了一半,只有0.54亿吨。至此,苏联终于流光了它最后一滴血,中央政府财政宣告彻底崩溃。
  
  再后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在被反对者扣押了两天后又重新上台,接着叶利钦又把他轰了下去,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落下,第二天,苏联最高政权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
  
  
  
  [1] 不同于沙特和科威特,伊拉克并没有多少富余的石油产能,如果油价大跌,伊拉克无法通过增产来维持外汇储备,油价每下跌 1 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就高达 10 亿美元,一旦油价低于21美元,伊拉克经济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1990 年伊拉克对债权国科威特发动了军事入侵。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