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犹太人的故事
作者 英]西门·沙马(SIMON SCHAMA) 著 黄福武 黄梦初 译
出版日期 2016-08-01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号
(13位)
9787122262691
ISBN号
(10位)
7122262693
开本 16
页数 498
装帧 平装
定价(C$) 30.7
约合(US$) 24.25
[ 内容简介 ]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最高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最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敦街头的大批绞刑架,改造世界的马略卡反射镜,点燃的蜡烛台,吟诵的圣歌,骡队的货物,满载香料和珍宝的海船……
  作者简介
  西门·沙玛勋爵Simon Schama
  生于1945年,犹太裔英国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学术明星、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艺术史教授。他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自1993年至今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任教。他编写并主持过数十本畅销著作及纪录片。西门·沙马教授的作品曾获众多奖项,包括:沃夫森历史奖、W.H.史密斯文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艾美奖等重量及奖项。《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最高的一个奖项。
  黄福武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山东大学出版社编审,《犹太研究》主编。黄教授的文章曾在《山东大学学报》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文汇读书周报》 《中华读书报》等发表。译作包括《犹太教审判》 《简明犹太民族史》 《犹太教:一种文明》 《终止合法化贿赂》等。 《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 由黄教授历时两个个春秋,添加上千条注释执笔译成,是犹太课题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目  录
  
  目录
  
  译者序XI
  
  前言XIX
  
  重大事件年表
  
  XXV
  
  第一部
  
  莎草 陶片 羊皮纸
  
  第1篇 埃及003
  
  第2篇 字符031
  
  第3篇 发掘、发现……063
  
  第4篇 古典犹太人?101
  
  第二部
  
  镶嵌画 羊皮纸 纤维纸
  
  第5篇 七烛台与十字架197
  
  第6篇 在信徒中间263
  
  第7篇 阿什肯纳兹女人299
  
  第8篇 审判339
  
  第9篇流浪、流浪……391
  
  注释447
  
  参考文献481
  
  插图说明489
  
  致谢 495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译者序
  
  犹太人的故事太多,全世界都在讲述。
  
  大部分读者,特别是开放国门、犹太人或犹太教变得不再那么神秘之后,恐怕都或多或少地读过至少听说过一些犹太人的故事,其中有出自《旧约》本身的,也有后世演绎的,或描写他们生命之坚韧、生活之独特,或推崇他们精于生财之道、常怀乐善好施之心。林林总总,面面俱到,其势盛极而不衰。国人大都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后来又出了扎克伯格这个领袖网络、精于经营、善于玩钱但生活简朴的榜样,甚至近日曝出的国际骗局也借用名声显赫的犹太金融世家罗斯柴尔德的名义。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也许只有眼下这部《犹太人的故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犹太人的故事。因为作者西门·沙马(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作为一位“冷静而贤明”的智者和学者,用“画面般的字符”讲述的故事直指后圣经时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世人尤其是犹太人本身的问题:谁是犹太人,或者说什么人或怎样做才算是一个犹太人。读一读这些古老而鲜活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尽管理解角度和程度有所不同),《托拉》对于犹太人的真正意义。
  
  作为这部书的读者(当然也作为译者),真该感谢出版社的眼光和魄力,为我们引介这样一位伟大的作者及其动人的《犹太人的故事》!作为译者,虽然没有资格或者说胆识引用《传道书》作者的告诫“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但“感同身受”还是当得起的,至少对于“‘译’书多,身体疲倦”感触颇深。记得上一部译作是另一位宗教研究大家梅尔·斯图尔特主编的《科学与宗教》,那已是几年前的事了。但在亲切而敬业的责任编辑裴蕾的善意和诚意的感召下,凭着自身多年探究犹太教和犹太人的些许收获和对历史、艺术和考古的浅陋知识,以及对作者及其原作的敬佩与理解和对古典犹太人及其“字符”的敬畏与怀念,我似乎只能选择再一次让“身体疲倦”的同时,体验“如履薄冰”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些“字符”——《犹太人的故事》,从而有幸把翻译过程中冷静的思考和莫名的激动(有时会会心一笑或忍俊不禁,有时又眼睛湿润或涕泪交加)与大家分享。
  
  西门·迈克尔·沙马是当代最活跃和多产的著名历史学家,并且从媒体钟爱与大众欢迎程度上讲作为学术明星可以说没有“之一”。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后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历史学、艺术史教授,并担任BBC纪录片解说和《纽约客》文化专栏作家。读者可以想象,如此壮观的学术经历和头衔应该或可以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何况他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西门·沙马于1945年出生于伦敦,母亲是一位来自立陶宛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父亲则来自土耳其的士麦那(今伊兹密尔),具有塞法迪犹太背景。传统的犹太家庭充满了书卷气,但两种不同犹太文化元素的结合是否会孕育出兼具学院派与自由派的学术气质?另外可以发现,他的中间名是一个西文名,作品署名却只用犹太名“西门·沙马”,这是否意味着他仍然看重自己的犹太身份或表明自己是一个古典犹太人?我如果有幸见到他本人,一定当面向他请教这些问题。
  
  西门·沙马学术造诣甚高,著述弘富,且涉猎领域和表达体裁非常广泛。他于20世纪70年代出道时的第一部著作《爱国者与解放者》即获得沃尔夫森历史学奖。80年代到美国后,进入创作鼎盛期,先后出版了《财富的窘境:对黄金时代荷兰文明的解读》和《公民:法国大革命编年史》(均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奖),90年代初出版《死亡的确定性》。此后走出象牙塔,开始与影视媒体(主要是BBC和PBS)合作,走上学术明星之路。他的作品往往是图书和电视纪录片同时推出,并且本人亲自制作和解说。他于2001年荣获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并曾与BBC和HarperCollins签下单笔300万英镑(时价530万美元)的天价合同!在这样的气派面前,国内后起的众多学术新星只能算班门弄斧。这类作品主要包括《风景与记忆》(1996年,5集,获W.H.获史密斯文学奖)、《伦勃朗的眼睛》(1999年)、《英国史》(2000年,3卷15集)、《乱世交汇:英国、奴隶制与美国革命》(2005年)、《艺术的力量》(2006年,8集,获国际最佳艺术设计艾美奖,已出中文版)、《美国的未来》(2009年,4集)、《犹太人的故事》(2013年,2卷5集,获撒母耳·约翰逊图书奖)、《英国的面孔》(2015年,5集)等。虽然沙马有着浓重的犹太情结,但他(至少在本书之前的学术生涯中)关于犹太人的作品并不多,早期只是在1978年出版《两位罗斯柴尔德与以色列地》(他在本书前言中曾提及此事),或许他心气更高、眼光更远,更喜欢自由驰骋,更热衷野外探险,通过实地考古寻找历史的痕迹和永恒的艺术,痛苦并快乐地享受作品完整的创作过程和多彩的片场气氛(如他在后记中提到在乌克兰野外拍摄的艰辛)。但他又认为,“历史学家所追寻的不过是影子,他们痛苦地意识到,根本不可能完整地重建逝去的世界或揭示残片上记录的秘密。他们似乎只能向身边的人和路过的人打招呼。”至于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他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在本书前言中记述道:
  
  ……但是,无论打破这一局面(二战后犹太叙事苍白)的代价如何,沉默都不应该是一个历史学家的选择。我觉得,如果能为普通读者写一部后中世纪犹太史,一部全面评价犹太人的共同经历而不是一味地讲述迫害和大屠杀的悲惨故事的书,那么我就是作为一个对话者,告诉读者(以及历史大纲的编写者):无论历史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何时何地,如果缺少犹太人的故事,任何历史都是不完整的,并且除了集体屠杀和拉比文献,历史意味着更多的东西,是由古代的殉教者和现代的征服者共同写成的。
  
  随着我长大成人,这个愿望一直萦绕心头。我的父亲对犹太历史和不列颠历史都非常着迷,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也正是从我的父母那里,我承继了这样的观念:《旧约》是第一部手写的历史,尽管其中有对各种奇迹的诗意夸大,但这是一部书写着奴役与解放、王室的自大与子孙的反叛、一代代哲人与一次次灭绝、制定律法与违犯律法的传奇故事的羊皮纸古卷,其后的每个历史片断都真切地刻在石板上。如果我的父亲能写下一部历史书的话,书名必定是“从摩西到《大宪章》”。然而,他没有写成。
  
  我也没有写成,至少在1973年是如此。我尝试过,试图接着塞西尔·罗斯的叙事思路书写下去,但不论何种原因,这一嫁接工作一直没有完成。然后,我就开始了40年的学术流浪,当然并不完全是在旷野荒漠中,而是进入了远离我的犹太背景的地方,我去了荷兰和南卡罗莱纳,去了斯卡拉布雷和雅各宾的巴黎。但是,在这40年中,我本来应该宣讲的故事的丝丝缕缕一直时隐时现地萦绕于我的思想与记忆的深处,就像亲人在家族的婚礼或葬礼上轻轻地但又固执地拽一下我的衣袖(他们有时的确会这样做)。永远也不要低估犹太长辈特殊关怀的力量,更不用说还有一位沉默而耐心的母亲在时时地责备着我呢。
  
  所谓“浪子回头”,于是他用最深厚的情感、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动人的情节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犹太人的故事。其叙事方式极具画面感和转折性,美艳但又写实的风格使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力,或雷霆万钧、鸟语花香,或金戈铁马、歌舞升平,旁白式的解说时而让人扼腕长叹,时而让人掩卷沉思,时而又让人窃笑不已。他的文字极具可读性和可感性,这或许是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效果,正如他的艺术纪录片充满了书卷气一样。他喜欢从小人物、小事件、小物器着笔,以映衬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人性痕迹。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沙马的作品“充满了细节的描绘,就像一个丰盛的水果蛋糕,上面点缀着各色葡萄干、醋味果、坚果和糖渍樱桃,然后浇上一层白兰地调味汁”。从“不起眼”的细微处创造出美好与震撼,使人痛苦与快乐,催人冷静思考并奋发前行,这就是西门·沙马!
  
  自古以来,或者说在进入现代以前,犹太人难以见容于世俗政权,甚至屡遭侵犯、迫害和驱逐,原因就在于他们顽固奉行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本书所言:他们对男丁行割礼,他们每个星期都要休息(守安息日),他们对饮食作了严格的限制,他们宣称他们那个无名无形的、动不动就发怒的神是独一的,并且他们还拒绝像其他所有的人一样。仅仅如此,其实也没有什么,如果当局宽容,你尽管旁若无人地做你的犹太人就是了。说实话,犹太人并不怎么“顽固”,他们对有些规定早就作了世俗化的改变,如安息日可以医治病人,面对侵害可以抗争和自卫,“以牙还牙”也不必像讽刺夏洛克那样割掉心口的一磅肉。但如果情形相反(异邦甚或本族统治者往往十分残暴),你却又不甘逆来顺受,要反抗当局的侵犯、迫害和驱逐,尤其是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那么就有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世俗环境下保持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或者说究竟什么人或怎样做才算是一个犹太人呢?在命运多舛的民族史上,这的确是犹太人时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作为本书的译者和仔细研读者,我在译事之余就常常在想:假如我是一个犹太人,我该怎么做?但我毕竟不是一个犹太人,所以至今也没有答案。对一个虔诚的犹太人来说,《托拉》是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寄托,家里供着,每天读着,门口挂着,头上戴着,如果有人(一般是统治者)宣布《托拉》是非法的,要剥夺甚至焚毁你的《托拉》,而你要保护《托拉》,那么你会面对性命之忧。此时此刻,前面提到的问题就变得尖锐而迫切。
  
  其实,书中提到的所谓古典犹太人在这个问题上并无争议,朴素且近乎义气的宗教信仰会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在希腊化特别是罗马军事入侵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犹太人知道了希腊哲学,开始理性地思考生命过程,知道了(至少感受到了)罗马帝国军事强盛,建筑物装饰精美,罗马人生活富足甚至近乎奢华。所以,问题不再像“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硬汉或义人语)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叛徒或汉奸语)那般简单,理性思考和恪守信仰之间有了灰色地带。譬如可以选择苟活下来,但心里仍然拥有《托拉》,如后来西班牙宗教审判时期的“马兰诺”即地下犹太人。本书作者指出:
  
  这些同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一个犹太人在刀剑的胁迫下必须在死亡和皈依(基督教)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选择后者是不是可以原谅的?……摩西·迈蒙尼德认为,要选择生命。这并不等于他对殉难的历代犹太人不敬,而是他对《托拉》中明确规定不得为了保住生命而放弃犹太教这种把绝对理想简单化的做法持有一种排斥和不敬的态度。正如他在其伟大的《〈托拉〉重述》一书开篇就明确表示的那样,使他感触最深的是《利未记》(18:5)中要求犹太人“按照诫命生活而不是为诫命而死”的段落。神授《律法书》的内在价值就是自由意志,即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对那些坚持认为必然会出现不可能选择的情况的人,他引用了《申命记》(30:15)作为他的哲学大厦的基石,来进一步阐述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
  
  ……坐在扶手椅上的《塔木德》学者们又如何知道那些大胆提出他们是否叛教以便保存生命这个问题的人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呢?
  
  另一个典型例证是著名历史学家约瑟福斯,本书作者多次提到他曾是“若干个世纪里真正的犹太历史学家”(没有“之一”),但这个真正的历史学家却是在投降罗马之后造就的,而他作为犹太祭司、指挥官并没有获得成功。关于他在最后生死关头的丑恶表演,他本人在后来在罗马写成的《犹太战争》中曾对自己的理性和机智作过炫耀,本书作者也相对客观地作了分析和评价,但他的背叛行为一直为犹太人所不齿,使他作为一名可耻的民族叛徒载入了犹太史册。这位“‘耶路撒冷的叛徒’被自己记录的在约塔帕塔的所作所为所诅咒”,而他的经历因此被称为“有史以来关于怯懦、奸诈和背叛最骇人听闻的故事”。就连他的母亲对他的变节行为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请看他本人所作的供述:“她对围在她周围的人说……她一直在想,自从约塔帕塔被围以来,她就一直不愿意看到他还活在世上……她还心情沉重地私下向一直陪伴着她的女仆哀叹,说把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她最大的功劳,她甚至不能亲手埋葬她的儿子,只希望自己能埋在他的身边。”
  
  在生死关头,服从理性还是恪守信仰,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但有时又必须回答的问题。敢问读者朋友,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本书的翻译难点甚多,既有宗教、历史、艺术和考古知识方面的,也有资料史实方面的,当然也有写作技巧、行文风格方面的。《犹太人的故事》上部中文版即将付梓,推敲的痛苦与快乐也算告一段落。译事之难在于看似浅易,实则深奥和多变,字词之间往往“旬月踟蹰”,时至今日有时还会沉迷或回味其中的某些“好”词和“坏”字、“亮”点或“糟”点。就译者来讲,这算是用心颇深、用力甚著的一部译作,以至于今天写这篇小文仍然感到有点“身体疲倦”。但愿在吐出如此珍贵的心血并对读者有所营养之后,在体质上能收到瘦身之效吧。令人稍感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原作的部分内容有所删减,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和体谅。如果这部译作及其页下注(均为译者所加)和这篇小文能有助于大家阅读和理解,也就算译者的分内之幸和意外之喜了。
  
  在拙作即将面世之际,译者感谢原作者沙马教授、出版方以及所有提供善意帮助的人,正是他们积极而严肃的工作态度和成果为译者提供了精心耕耘、奋力劳作的平台和环境,使这部相对完整和紧凑的译作顺利出版成为可能。由于译者知识和学问上的粗陋,真正做到翻译、研究与世俗生活三面精到尚是目标。信笔写出,未尽和欠妥之处,诚望各界方家指教。
  
  
  
  黄福武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山东大学出版社编审
  
  
  
  
  
  
  
  前言
  
  不能说没有人提醒过我。“我儿,”那位冷静而贤明的《传道书》作者早就这样告诫我,“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凡敢于探究犹太历史的人就应该清楚,他所要面对的是卷帙浩繁、堆积如山的各种文献经典。然而,40年前,我曾答应完成由于著名犹太学者塞西尔·罗斯不幸谢世而未竟的一部犹太史书稿。他是上述经典作者之一,终生致力于犹太史的研究与著述。当时,我正忙于一部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巴勒斯坦”的书稿。同时,我正与剑桥大学的朋友和同事、中古晚期犹太哲学家和阿摩司·奥兹的译者尼古拉·德·朗日(Nicholas de Lange)一起当起了学生,在基督学院我的办公室里举办的一个非正式研讨班上恶补有关后《圣经》历史方面的知识。在那段时间里,每天吃过晚饭,总有那么几个小时,我们这帮人会聚在一起,一边嗑着胡桃、说着笑话,一边品尝红酒,同时也品味着一杯杯的希伯来“字符”——犹太哲人、假救世主、诗人、起义领袖……
  
  但是,我与尼古拉之所以搞这样的聚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对我们来说,除了拉比文献,似乎没有其他东西能引起历史或文学专业学生的兴趣讨论犹太文化这个话题,而这本身就是这个主题已经从学术主流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标志。到延请我接手罗斯未竟的书稿时,就有更迫切的理由需要在犹太人的历史与其他民族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那是1973年,阿以赎罪日战争刚刚爆发。尽管以色列军队并未示弱,但却一改七年前的六日战争结束后一直持续着的那种乐观气氛,变得十分沉闷。这次最后的冲突就像一场势均力敌的赛跑,在勇猛的埃及人越过苏伊士运河进入西奈半岛之后更是如此。沙丘在不断移动,原来是安全的地方似乎不再是安全的。本来见证犹太历史上一个个太平盛世的战后岁月变成了对胜利情结的强烈的自我反思。《圣经》考古学发生了剧烈的怀疑论转向。痛苦的气氛弥漫开来,与1948年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发生的情形毫无二致。长期占领直至最终不得不面对第一次起义(intifada)的现实粉碎了人们的美梦。犹太历史的话题完全被巴以冲突的现实所湮没,要想和非犹太人谈论这个话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最重要并且可以理解的是,焚尸炉高高的烟囱上仍然挂着悲剧的烟幕。不管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记忆中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似乎要求他们在其巨大的阴影面前保持沉默。
  
  但是,无论打破这一局面的代价如何,沉默都不应该是一个历史学家的选择。我觉得,如果能为普通读者写一部后中世纪犹太史,一部全面评价犹太人的共同经历,而不是一味地讲述迫害和大屠杀悲惨故事的书,那么我就是作为一个对话者,告诉读者(以及历史大纲的编写者):无论历史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何时何地,如果缺少犹太人的故事,任何历史都是不完整的;并且除了集体屠杀和拉比文献,犹太人的故事意味着更多的东西,是由古代的殉教者和现代的征服者共同写成的。
  
  随着我长大成人,这个愿望一直萦绕心头。我的父亲对犹太历史和不列颠历史都非常着迷,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有时,他会为我们弄一条小船,把草莓、烤饼和果酱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他坐在船尾,手握舵柄,一家人在泰晤士河上徜徉于达奇村(Datchet)和老温莎堡(Windsor)之间。他会不由自主地说起迪斯雷利,就好像和他私交甚深(“受了洗礼?”“受不受洗有什么不同?”);然后,他会回忆起17世纪的假救世主沙巴泰·泽维,或许我的父亲(以及历代沙马家族的先辈)透过他看到了些什么(“这个冒牌货!”)。有时他也会自言自语地发问,谁该得到犹太人的权利?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还是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写《雾都孤儿》的那个冷嘲热讽的狄更斯,还是写《我们共同的朋友》的那个多愁善感的狄更斯?我们会把船系在河边的柳树下,陷入对夏洛克的痛苦沉思之中。也正是从我的父母那里,我承继了这样的观念:《旧约》是第一部手写的历史,尽管其中有对各种“奇迹”的诗意夸大,但这是一部书写着奴役与解放、王室的自大与子孙的反叛、一代代哲人与一次次灭绝、制定律法与违犯律法的传奇故事的羊皮纸古卷;而在此之后的每个历史片断都被刻在石板上。如果我的父亲能写下一部历史书的话,书名必定是“从摩西到《大宪章》”。然而,他没有写成。
  
  我也没有写成,至少在1973年是如此。我尝试过,试图接着塞西尔·罗
  
  斯的叙事思路书写下去,但不论何种原因,这一嫁接工作一直没有完成。然后,我就开始了四十年的学术流浪,当然并不完全是在旷野荒漠中,而是进入了远离我的犹太背景的地方,我去了荷兰和南卡罗来,去了斯卡拉布雷(Skara Brae)和雅各宾(Jacobin)的巴黎。但是,在这四十年中,我本来应该宣讲的故事的丝丝缕缕一直时隐时现地萦绕于我的思想与记忆的深处,就像亲人在家族的婚礼或葬礼上轻轻地但又固执地拽一下我的衣袖(他们有时的确会这样做)。永远也不要低估犹太长辈那特别的关怀的力量,更不用说还有一位沉默而耐心的母亲在时时地责备着我呢。
  
  因此,直到2009年,当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亚当·坎普(Adam Kamp)安排会面,要我谈一谈关于新系列电视纪录片“你心中为何爱恨交织”的想法时,还没等他开口,我就已经有点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了。我承认,那一刻我就像飞驰的约拿(Jona)。我心中有一个声音说:“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但是,当时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就这样,我怀着万般的感恩与忐忑之心重新找回了我在几十年前放弃的使命。然而这一次,这部书稿将得到电视媒体的强力支持,借助纸质和胶片这两种具有有机联系但受众不同的媒介,我希望在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受众之间建立起一座我在四十年前一度放弃的桥梁。
  
  虽然要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挑战(把三千年的历史浓缩为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和两册书),但这一直是也仍然是一次伟大的爱的劳作。不仅如此,与传统讲故事不同,我对这种讲述的方式感到欣喜,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资料(文本以及视频)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考古发现尤其是《圣经》时期的各种铭文文本(这些文本大部分已成为人类的共同遗产)的产生与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和本色的印象。从世界各地犹太人定居点出土的各种镶嵌画,不仅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犹太会堂和祈祷仪式的看法,也使我们对其他宗教和早期基督教分享这一宗教形式的程度感到惊叹。如果不在叙事中融入那种感觉良好的虔诚,如果不能淡化故事中星泪点点的悲伤情怀,那么如此展开的历史只能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英雄史,不然就是一部悲剧的史诗。这部书稿和电视片充满了具有文化味的启示和诗意的描述:中世纪开罗的一本儿童希伯来文练习册上画的小丑,西班牙的一部装帧豪华的《圣经》上的猫鼠大战插图,公元前5世纪一个埃及女奴与当地一位犹太圣殿管事结婚时可怜的嫁妆,一名士兵在一个被巴比伦人围困的山顶要塞中束手无策,约西亚(Josiah)王统治时期用古希伯来文雕刻在一件小小的银质护身符上的祭司祝福词。
  
  当然,这都是一些小事,但犹太人的故事本身就是平凡无奇的。犹太人所经历的历史,尤其是能够存活下来向人们讲述的这些故事,这本身就是其他民族也曾经历的巨大不幸的历史中最感人的版本,是一部在连绵不断的驱逐和攻击中用独特的文化顽强地反抗灭绝、重建家园和习俗、书写生命诗行的历史。正是这些,使得犹太人的故事既是独特的,又是普世的,是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共享的遗产,是对人类共同人性的记述。阅尽繁华与哀痛,经历过一次次的灾难与无限的创造之后,下面所讲的这些故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失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本书获得赞誉
  
  我很荣幸地了解到西门·沙马(Simon Schama)的《犹太人的故事》一书被翻译成了中文。
  
  中国人和犹太人拥有世界上两个最古老的文明;我们互相尊重彼此的历史和传统。我认为我们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犹太人的故事》使中国读者有机会了解犹太民族神奇的历史。
  
  马腾
  
  以色列驻华大使
  
  
  
  阅读《犹太人的故事》,犹如观看一部电视连续剧。作者用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深意的历史画卷,把故乡与他乡,史实与忆想,一神与多神崇拜,保守传统和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犹太人个体、族群不同时段的生活面貌。谁是犹太人?怎样做犹太人?答案似乎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斑驳生动的犹太故事也会引发我们思考中国乃至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傅有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创办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
  
  
  
  《犹太人的故事》全面、生动、细致且采用不同寻常方式勾勒了犹太人的历史,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丰富多彩、迷人的犹太人历史经历,不仅丰富人们对犹太历史的真正、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能够启迪思考和深化研究。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是一部任何对犹太课题,特别是对犹太历史感兴趣人士必读之书籍。
  
  徐新
  
  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会长、南京大学格来泽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
  
  
  
  《犹太人的故事》一书以不同的“故事”为切入点,依据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尝试还原公元前1000—公元1492年间犹太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场景。作者以小见大、由近及远,以细腻的笔锋描绘了那些有“故事”的人,并对特定事件给予了全新的诠释;通过对羊皮卷、陶片、烛台、骡队等“物”的历史追溯,透视犹太历史上一些宏大主题,如身份认同建构、流散与驱逐等。西门·沙马既谙熟犹太历史的惯有语境,又关注了流散过程中犹太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互动;不仅研究“失落的字符”对于犹太人的独特含义,而且审视繁华与哀痛背后,犹太历史对人类记忆遗产的塑造,诚如作者所谓:“无论犹太历史的关注点是何时何地,如果缺少犹太人的故事,任何历史都是不完整的。”
  
  张倩红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获奖作家西门·沙玛勋爵,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广博深邃、精雕细琢的史诗。他的《犹太人的故事》历经2500年历史,横跨数个大洲,涉及众多国度,令你在阅读中目不暇而,酣畅淋漓。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一部来自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多角度呈现编织而成的历史著作。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沙玛的作品颠覆了传统,是一部关于其民族的伟大、深入的著作。
  
  《书单杂志》(Booklist)
  
  
  
  在才华横溢的《犹太人的故事》中,沙玛一扫众多犹太历史研究学者的多愁善感,他试图呈现给读者一部更客观、更全面的犹太人历史——阅读本书你将受益匪浅。
  
  《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
  
  
  
  沙玛先生的史诗纵横捭阖、引人入胜。
  
  《华尔街时报》(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充满能量的诗歌,一部满载斑驳历史细节的散文,一部睿智而深沉的史诗……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沙玛勋爵笔下的历史起源于底层,在中间扩散并以意想不到的视角重现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过去。他通过解构社会、文化,使其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复活……他用其特有的才华与优雅将读者抽离。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沙玛勋爵是一位伟大而博学的巨星。他可以深入挖掘某一特定主题,也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跨越历史的关系。他的才华与笔力在这部《犹太人的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旧金山纪事报》(Los Angeles Times)
  
  
  
  阅读《犹太人的故事》,仿佛享受这个星球最闪耀的文化历史盛宴。
  
  《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
  
  
  
  沙玛勋爵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深厚而博远、史料丰沛、幽默而极具其个人魅力……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重大事件年表
  
  公元前1500年
  
  约前1200年
  
  麦伦普塔赫石碑(Merneptah Stele)完成。这是一片刻有铭文的石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关以色列人的记载
  
  公元前1000年
  
  前928年以色列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
  
  约前870年
  
  但丘石碑(Tel Dan Stele)完成。历史上第一次在《圣经》之外提到大卫(“大卫家”,bytdwd)
  
  前721年北方的以色列国被亚述人摧毁
  
  前715—687年犹大国王希西家统治时期
  
  前649—609年犹大国王约西亚统治时期。约西亚实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前597年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围困耶路撒冷并驱逐犹大王国精英阶层
  
  前587年尼布甲尼撒率领巴比伦人最终摧毁耶路撒冷和所罗门圣殿
  
  前586年西底家试图从巴比伦人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前588—587年犹地亚独立的最后岁月
  
  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允许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
  
  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占领埃及
  
  前520—515年第二圣殿建成
  
  公元前500年
  
  前445年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前167—161年马加比家族率领哈斯蒙尼人举行反抗塞硫古帝国的起义
  
  前165—137年哈斯蒙尼王朝统治犹地亚
  
  前134—132年安条克七世围困耶路撒冷
  
  前74年大希律出生
  
  前63年罗马将军庞培大帝进入耶路撒冷
  
  前37年大希律推翻安提哥的统治并建立希律王朝
  
  前4年大希律去世,王国由他的三个儿子分治
  
  公元元年
  
  66—73年 犹地亚犹太人举行反抗罗马人入侵的起义
  
  70年 第二圣殿被摧毁,耶路撒冷被占领
  
  73年 马察达要塞陷落
  
  115—117年
  
  第二次犹太—罗马战争。赛耶尼、塞浦路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的犹太人举行大规模起义
  
  132—135年 犹地亚爆发反抗皇帝哈德良统治下罗马人入侵的第二次犹太起义
  
  138年 皇帝哈德良去世,对犹太人的迫害有所缓和
  
  220年 拉比犹大·哈纳西编写第一部重要的犹太口传律法集《密释纳》
  
  362—363年 皇帝朱利安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
  
  363年 皇帝朱利安被杀,遣返犹太人的计划被搁置
  
  4世纪末 希米亚王国皈依犹太教
  
  公元500年
  
  525年 犹太希米亚王国归顺基督教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朝
  
  570年 穆罕默德降生
  
  610—632年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
  
  711年 穆斯林军队入侵西班牙并占领大部地区
  
  公元1000年
  
  1013年 科尔多瓦归顺苏莱曼·伊本·哈卡姆
  
  1066年 格拉纳达犹太社区遭到屠杀
  
  1070年 来自摩洛哥的摩拉维部落攻占并统治格拉纳达,并于12世纪初让位于摩哈德部落
  
  1095年 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十字军东征,以解放圣地
  
  1096年 莱茵兰地区的犹太社区遭到屠杀
  
  1099年 十字军(暂时)占领耶路撒冷圣殿,并屠杀耶路撒冷的犹太人
  
  1187年 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
  
  1190年 约克郡的犹太人遭到屠杀
  
  1278—1279年
  
  由于英格兰犹太人被指控“伪造硬币”而引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恐怖和暴力活动。共有269位犹太人在伦敦被处以绞刑
  
  1290年 爱德华一世颁布法令驱逐英格兰所有的犹太人
  
  1298年
  
  由“国王”伦特弗里希发动的大屠杀使德国南部弗兰科尼亚的146个犹太社区惨遭灭绝
  
  1306年 大驱逐。“美男子”腓力驱逐法国的犹太人
  
  1336—1338年 “臂带党”屠杀犹太人
  
  1338年 新一轮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活动波及整个莱茵兰地区
  
  1391年 针对犹太人的骚乱和屠杀席卷阿拉贡和卡斯提尔
  
  1394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世于1351年召回犹太人之后,查理六世颁布法令再次驱逐法国的犹太人
  
  1467年 对托莱多的“马兰诺”(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发动攻击
  
  1478年 西班牙建立“异端裁判制度”,以确保从犹太教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的正统性
  
  1492年 费迪南颁布法令驱逐西班牙的犹太人
  
  1497年 葡萄牙的犹太人遭到驱逐
  
  公元1500年
  
  
  
  
  
  
  
  
  
  说明:关于某些时间点和相关事件尚存争议。
  
   作者提供的上述时间点旨在方便读者阅读,在其他著述中可能有所不同。
  
  
  
  第一部
  
  莎草 陶片 羊皮纸
  
  PART ONE
  
  papyrus, potsherd,
  
  parchment
  
  
  
  第1篇 埃及
  
  In Egypt
  
  起初——并不是先祖和先知们想象中的起初,当然也不是整个宇宙的起初,只不过是文字记载中普通犹太人的“起初”——在这个起初的时刻,一位父亲与一位母亲正为他们的儿子忧心不已。
  
  这个儿子是一个士兵,名叫示罗玛(Shelomam),是笔者的希伯来名字示罗姆(Shelomo)的阿拉米语读法。他父亲的名字叫奥西雅(Osea),正是我的父亲(Aba)1的中间名。那是2500年前,即公元前475年,也就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薛西斯(Xerxes)国王统治下的第十个年头。尽管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希腊征战,但他当时仍然是埃及的统治者。他在王位上又坐了十年后,被他最宠信的官员、赫卡尼亚人(Hycanian)阿达巴奴(Artabanus)和一个宦官合谋杀害。也就是说,拿撒勒的耶稣(Jesus)是在此之后
  
  500年才出生的。如果希伯来《圣经》的几位作者是可信的话,那应该是摩西(Moses)率领受奴役的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进入旷野荒漠之后大约800年。正是在旷野中,他们获得了耶和华直接授予的律法(据称的确是他亲自用手写在石板上的),尽管他们也曾不止一次地恢复过偶像崇拜并求助于许多其他的神,但他们已经变得有点像犹太人了。
  
  《圣经》作者认为,从尼罗河谷出埃及意味着结束了外邦的奴役,当时的环境已经完全以色列化。他们把在旷野中流浪的过程看成既是地理上的抬高,也是道德上的升华。那乱石嶙峋的高处正是通向天国的驿站,也正是在那里,雅赫维(YHWH)——写作耶和华(Yahweh)——真身显现(至少是他的背影),使摩西的脸又热又亮地闪着辉光。起初(无论是《圣经》还是考古学意义上),犹太人聚集在山区活动。用希伯来语来说,向以色列迁徙仍然是阿利亚式(aliyah)的,即向高处走。很难想象,耶路撒冷会建在河积平原上。那里的河流充满了黑暗的诱惑,而大海则更为可怕,到处是长满鳞片的怪物。那里依岸而居或驾舟弄潮的人(像腓尼基人或希腊人)是令人憎恶的,因为他们狡诈、肮脏,且奉行偶像崇拜。而在那些把出埃及视为全新犹太生活真正开始的人心目中,返回埃及则是一种堕落,意味着滑向偶像崇拜的深渊。先知以西结(Ezekial)和耶利米(Jeremiah)——后者甚至亲自去过埃及——曾经指责这种走回头路的做法绝非犹太人所为。耶利米告诫说,那些如此一意孤行的人将“成为凌辱、笑谈、讥刺和咒诅”。
  
  以色列人执意不听劝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他们又成群结队地跑回了埃及。当时,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已经于公元前721年被亚述人占领,而南方犹大王国于一个世纪后也同样遭到了巴比伦人蹂躙。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跑回埃及呢?所有这些不幸可能并且的确被《圣经》作者描述为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自甘堕落行为的一种惩罚。而那些接受不幸结局的人,则可以通过这样想而得到宽恕:他对我们行了多少善事啊!国王约西亚(Josiah)为了过逾越节在圣殿中用3万只羔羊和母羊献祭,一群群的人们因为曾向那些假神表示忠心而感到忏悔不已。而所有这些,在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凶恶征服者面前,面对那狮子般的卷发和豹皮的彩衣,面对一排排的弓箭手和标枪手,都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以色列人又从他们深褐色的犹地亚山区来到了埃及的河谷平原,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上的答比匿(Tahpanhes)、中游的孟菲斯(Memphis),甚至深入到最南端的巴忒罗(Pathros)。波斯人于公元前525年进入埃及后,他们并不把以色列人视为奴隶,而更多地当作奴隶主,尤其是当作像阿拉米人、里海人或来自安纳托里亚沿海地区的卡里亚希腊人一样可以依赖的作风顽强的职业军人,用他们来镇压埃及人针对波斯人的暴乱活动。当努比亚人(Nubian)有所异动时,他们有时也负责监视南部边境的动静。
  
  奥西雅的儿子示罗玛正是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雇佣兵——这是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被派往南部恰好位于尼罗河第一瀑布下游的象岛(Elephantine)上犹太军团驻扎的要塞。或许,他也曾受命保护商队,护送过象牙、黑檀木以及努比亚儿童之类的贡品(这些贡品一度是送给法老的,当时则是送给波斯总督的)。
  
  此刻,他的父亲奥西雅正在密夺(Migdol)写信。密夺可能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西部,示罗玛也曾一度在那里驻扎过。他的这封信用当地的日常用语也是帝国的官方用语阿拉米语写在莎草纸的表面上,要送到南方500河里外的某个地方,等他在象岛上驻守的儿子来取。用独特的方式压制成纸片后,莎草的降解非常缓慢。如果避光保存,墨迹会一直保持清晰的黑色。这些手写的方块字(正如从第二圣殿时期到当代我们一直使用的希伯来文一样字形优雅)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在犹太人的记忆中,就好像这封信是奥西亚昨天才写的。一位忧心的父亲就是一位忧心的父亲,他忍不住要让儿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并且希望他马上知道。信的开头是这样的:“我送给你幸福和力量,但从你离家远赴边关那天起,我心里就一直很难受。”谁都知道,接下来写的肯定这样一句话:“你母亲也是如此。”即使奥西雅不写出来,示罗玛也知道那是什么,因为这是每一个犹太孩子都曾听过的一句话,是打开犹太历史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经典的先发制人的信件开头。当我自己的父亲亚瑟·奥西雅为后面将提到的消息可能会使他的儿子感到很不高兴而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时,他也曾厚着老脸借用过埃及那位奥西雅的笔法。“不必担心……你母亲对这件事有点儿心烦意乱,但是……”然后,他开始写到令他自豪和欢喜的儿子,他的示罗玛,是不是很生气?津贴和行装有麻烦吗?“你上次信中提到的罩衫和套装都已经做好了,这样行吗?不要生我的气,我没法把这些东西给你及时送过去(你到南方出行时要穿)。但我会尽快给你送过去,这样你回来的时候就能穿上了。”还有津贴的事?是啊,这件事有点儿麻烦,我的孩子。“你离开密夺时,他们并没有把你那份钱给我们。”更糟糕的是,当奥西雅询问这笔钱的去向时,他竟然遭到了那帮王室奴才的断然拒绝——十分抱歉,我真的不擅长做这种事!你知道,但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相关的官员投诉。“当你返回埃及时,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们,他们会把钱给你的。”听着,我的儿子,奥西雅继续写着,不再提那些他没有为儿子办成的事,又回到了行装这件更急迫的事情上:“别为这事哭鼻子,要像个男人……你母亲,还有孩子们,大家都挺好的。”
  
  关于示罗玛在象岛上作为犹太士兵的边境生活,我们当然希望能了解更多的细节。但是,那封信似乎并没有寄出,或许根本就没有送到象岛,儿子也不曾拿到他的罩衫或他的津贴。也或许他拿到了,并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对此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如何,这封信被保留了下来,在沉睡了2500年后,有一位美国业余埃及学家、前《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查尔斯·韦尔伯于1893年把象岛上一群掏泥肥的妇女挖到的一个塞满莎草纸的陶罐买了下来。“所有这些来自科姆(Kom)的纸片是由三个不同的女人在不同的时间送给我看的。”韦尔伯在日记中写道。但是,当他看到莎草纸上写的是阿拉米语,并且属于第二十七王朝时,他顿时失去了兴趣。那些器型更大、更古老的法老时期的古物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二十年前,他的好友、曼哈顿城的统治者鲍斯·特韦德(Boss Tweed)因贪赃枉法被赶下了台。因为他和特韦德曾签订过贩运纸张生意的违法合同,他不得不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曼哈顿。在巴黎,古埃及学给韦尔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师从著名学者加斯顿·马斯佩罗(Gaston Maspero),掌握了关于埃及恢弘历史的知识。他扎制了一条简易的小船,使他和妻子夏洛特·比比(Charlotte Beebee)(她是一名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能够非常方便地在尼罗河上游荡,并不时泊船上岸,在卡纳克(Karnak)、卢克索(Luxor)、底比斯(Thebes)等遗址参与发掘。那些高额头的德国人以及法国、英国的埃及学家发现这个满腔热情的扬基佬十分有趣,有时甚至非常有用。有时,韦尔伯会到弗林德斯·佩特里(Flinders Petrie)所住的原始帐篷里探望,心想这位英国考古学家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宿营是不是简朴得有点儿太招摇了。
  
  韦尔伯留起了先知式的大胡子,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尼罗河就是他的家。而此时这一切就要结束了,他站在象岛的一个土堆上思索着,在他周围有一群不停挖掘泥肥的女人:她们为了收成而挖出的这些泥肥就是古代泥砖的残骸,在泥土中掺入足够的干草和草茬会产生出氮的效力。但是,当时他肯定不知道,就在他脚下的某个地方,是一座已经完全瓦解了的犹太城市,我们一下子就会想到这样一幅纷乱嘈杂的市井画面:有关于小房大宅、出口入口的地界纷争,有结婚和离婚,有遗嘱和婚前协议,有食物和衣服,有盟誓和祝福。但韦尔伯好像对这一切并不在意,只是把那些精心折叠、装订并带有护封的莎草纸,按照公元前15世纪—前14世纪形成时的原样,带回了他在巴黎的简陋寓所,保存直至他1896年去世。
  
  十年后,一支德国探险队在这片土地上发掘出了更多的文物,他们挑选出一部分,带到柏林和巴黎,并且发表了他们的成果。至于英国人,由于当时埃及已经成为他们的重要领地,更是不甘落后。大量的莎草纸和刻字的陶片——刻有流放者名字的陶片,被集中送到它们通常会被送到的地方——牛津和大英博物馆。在这件事情上,驻在开罗的一任任热衷考古的总督偶尔也会表现得宽宏大量,允许一部分文物被送往开罗。在20世纪初一些莎草纸文字曾被发表,但直到囤积的大量莎草纸转到布鲁克林博物馆后,覆盖在犹太人象岛奇迹上的面纱才被真正地揭开。
  
  用古代线形希伯来文写下的信件片断和刻在陶片上的铭文(早于象岛莎草纸两三个世纪)得以保留下来——犹太人的哭喊声几乎被淹没在时间的狂风骤雨之中:一位农夫的新制服被厚颜无耻的债主抢走了;一位被困的军需官面对越来越多的巴比伦人,为油和粮食愁得心急火燎;一位年轻的军官在一座堡垒中徒劳地等待着邻近山头上示警的烽火被点燃。
  
  那么,我们的希伯来《圣经》又是什么呢?除了我们认为(激进的正统派犹太人和基督徒也这么认为)它把上帝的话直接指示给摩西和先知们之外,大部分经文的惊人的、诗意的叙事不过像另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只是历史真相的一种“回声”罢了。而有些情节,像根据文字记载的关于出埃及的故事写于人们认为的真实事件发生之后近500年,就很可能不是真的。在犹太史诗中,故事情节与真实历史之间的确有一个交汇点,但希伯来《圣经》是犹太人心灵的印记,是想象中犹太人起源和先祖的图画,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史诗。它令唯一的、无形的上帝成为犹太人精神想象力的原始宝藏,在历史长河中穿行。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